據“復旦大學”微信公眾號消息,4月16日,復旦大學連開三場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
會上,宣布成立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任院長;成立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副校長周磊任院長;高質量推進建設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校長姜育剛任院長。
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布局發展變革性材料未來學科
本文圖均為“復旦大學”微信公眾號圖
趙東元表示,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的成立是復旦大學深化學科布局、推動工科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機遇。面對新工科“工程化、團隊化、長期化”特點,創新學院將轉變思維觀念,從傳統的理科思維轉向發展以基礎研究為先導的工程應用、強化大團隊協作以及重視全過程的系統集成的工科思維。
他介紹,在人才培養方面,創新學院將建設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深化課程群建設、產教融合,通過校企導師、企業聯合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大團隊、大項目中凝練“真問題”、鍛煉“真本事”。在科研創新方面,創新學院將聚焦智能材料、智能催化、清潔能源、光電與感知等未來新材料領域,建設系列研發中心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創新,推動顛覆性的技術突破,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系統應用的創新鏈,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會上,創新學院實習實訓基地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揭牌。該實驗室由趙東元牽頭組建,是上海市國家實驗室“3+4”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圍繞軟凝聚態新材料,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和開發合作。作為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的實習實訓基地,將為學生提供從理念到實踐轉化的舞臺。
未來信息創新學院:聚焦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
“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是由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部分系(中心)、光電研究院(籌)、空間互聯網研究院(籌)這三家主體進行整合,融合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理念,共同組建而成。”周磊介紹,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將聚焦通信-導航-遙感、衛星載荷、空天態勢感知、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間互聯網、低空經濟、氣象預測、三航服務等經濟主戰場開展工作。
此外,學院將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實施人才強院戰略,以有組織科研攻克“卡脖子”難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產教融合的拔尖創新培用融通體系,培養“干細胞式”人才。
復旦大學于2023年推出光子計劃-院士班,由院士團隊親自遴選、親自選題、親自指導、親自規劃,動態進出,培養信息科技領軍人才。今年,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將在光子計劃-院士班基礎上,升級、設計本博融通培養方案,以高水平科研支撐一流人才的培養,通過科研項目和面向國家重大工程任務來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面向學術前沿的世界級科學家和面向產業的領軍人才。
課程體系將包括12門核心課程、8個教學團隊,涵蓋數理基礎、電子電路、信號通信、智能信息、光電基礎、光電信息處理、光電器件系統以及電子信息實驗教學等。學院還將設立前沿講座和實踐訓練,邀請產業界大咖進行產業前沿講座,并開展暑期訓練營。
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實現從1到100的躍遷
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機器人科學前沿探索、人工智能開發、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工程科學家、原創發明家、卓越工程師及產業領袖。圍繞“智能機器人”方向,學院將構建以“課程改革—科創實踐—選拔機制”三位一體的拔尖人才培養路徑。
該學院將開設智能機器人、智能光電、智能空天、數智力學四大招生與培養方向,組建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光電、微納制造、數智力學、智能空天等六大教學團隊,推出本博融通改革,設置立交橋式選拔與退出機制,設立科研訓練體系,學生可輪轉課題組,與碩、博士生共同組隊參加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學院也將與多家頭部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實習基地,以產教融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
現場,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的17家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發布。學院將與這些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合力,將基地打造成為集協同育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具有示范效應的產學研用實踐平臺。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