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溫才妃
我們應該在程式性、規(guī)范化的功能性書寫之外,更加注重從中外語文和寫作傳統(tǒng)之中汲取養(yǎng)料,學習語言感知和語言運用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令大學生理解意涵豐富而修辭典雅的寫作對于展示精神活動的素養(yǎng)及其活力的意義。
“尊駕、閣下……”閱讀香港高校寄來的邀請函,北京某高校青年教師張印頓覺一片清新。
像這樣文言色彩的表述,在內地行文中已經逐漸“絕跡”。而更多的是通篇大白話,甚至論文寫作的1、1.1、1.1.1也被搬入其中。這樣的寫作看似條目清晰、簡潔明了,但在使用中卻缺乏一定邏輯,所謂的1、1.1、1.1.1的內容并不是層層深入,有時1與1.1是并列關系,1.1與1.1.1卻是轉折關系。“不僅不美,而且邏輯混亂。”張印如是說。
今年5月17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宣布將在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10月29日,浙江農林大學開設大學寫作課程。這是繼大學語文課遇冷后,高校針對語文教育拿出的有力舉措。顯然,以清華為代表的國內高校已經意識到大學生文字表達能力、邏輯思維之羸弱,只是,這樣做就夠了嗎?
寫作課能否接大學語文的班
越來越多的學院棄選大學語文、被視作中學語文的升級版……大學語文這些年開設的失敗之處,高校有目共睹。然而,大學語文退出歷史舞臺之際,高校又該如何承載大學語文除寫作以外的其他功能,似乎關心的人并不多。
《中國科學報》記者試圖聯(lián)系清華大學了解課程設置的詳情,但對方以開課不久成效未顯為由婉拒。據(jù)清華開班時介紹,寫作與溝通課將定位為非文學寫作,偏向邏輯性寫作或說理寫作,以期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早于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在2015年就開設了大學寫作,主要幫助大學生完成從高中作文向學術論文的過渡,以批判性思維為授課核心目標。而國內其他高校更早的一些寫作課嘗試,更多地傾向于知識性、格式性的應用文寫作。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于亭指出,高校中大學語文開設未如人意,人們往往忽略了大學語文相關課程的初衷——大學生對母語文本閱讀、感知和母語運用的高級訓練。這部分功能如今逐漸被高校中興起的各類通識教育、博雅教育所替代。然而,語文教育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母語感知能力和利用母語寫作的能力,通識教育則側重思想理解和價值養(yǎng)成,二者存在一定差異。
然而,以培養(yǎng)寫作表達和思維邏輯能力為目標的寫作課,能否承接真正意義上的“母語感知”和“思想表達”的功能也頗令人懷疑。
“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接受高水平母語文化教育的人,依然可以算是合格的母語寫作者,也就是說,經過西方現(xiàn)代學術規(guī)范的訓練和套用一定的套路格式,輔之以思維表達邏輯層次的快速訓練,大學生完全可以寫出語言合格、層次邏輯有條理的文章,可以通過更加清晰的表達展開有效的交流,但文章和言辭遠非斯文典雅、富有美感和令人愉悅。這樣的寫作是純功能的,是外在技巧的演練和規(guī)摹,而不是人文的、內在的和豐富的。”于亭說。
偏向工具性的寫作,曾有著失敗的先例。我國的英語教育朝著語言交流、語言技能方向發(fā)展,最后學生的Chinglish或者“符合語法的流利的說話”,在寫作上勉強能應付托福、雅思,但在表達上很成問題。
而這也正是于亭的一重擔憂——偏向工具性的寫作課無法滿足大學生本應具有的高水平母語寫作的要求。
典雅寫作重塑一個人的氣質、能力
大學生為什么要學習典雅的母語寫作,實際上,在人文教育、寫作教育和母語的寫作和敘事能力上,有著優(yōu)秀訓練的人是不一樣的。
埃默·托爾斯的小說《莫斯科紳士》描寫了十月革命之后,羅斯托夫伯爵被軟禁在飯店里后半生的故事。一部暢銷書,語言之典雅、結構之精美、敘事空間之大,令人心悅誠服。這位美國華爾街的金融經紀人,只是業(yè)余從事創(chuàng)作。他的寫作得益于在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所受的母語文學和語言的訓練。
于亭指出,這是西方高等教育給予學生的能力——寫作、思考、表達和勝任任何領域工作的能力,語言訓練顯然不是語言本身的那些事情,寫作也并非止于把話說明白說清楚的功能性技巧和思維套路。“我們應該逐漸發(fā)展這樣的母語教育,就是在程式性、規(guī)范化的功能性書寫之外,更加注重從中外語文和寫作傳統(tǒng)之中汲取養(yǎng)料,學習語言感知和語言運用的創(chuàng)造性拓展,令大學生理解意涵豐富而修辭典雅的寫作對于展示精神活動的素養(yǎng)及其活力的意義。”
在他看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漢語寫作,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講究語言的聲律感、對應性,遣詞造句和高度書面化的典雅詞匯,訴諸和加強漢語語言形式的美感,漢字書寫和語言表達的和諧性,在最小的語言形式中尋求表達效果的最大化等。這些都是現(xiàn)代漢語寫作課程,尤其是大學教育環(huán)境下的寫作課程應該探索和容納的內容。
正在進行寫作課改革的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彭庭松表示贊同。“一個人的情懷是推動寫作的最終動力,而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不能孤立存在,需要具備相當?shù)娜宋乃仞B(yǎng),以及和它相關的形象思維和想象能力。為此,浙江農林大學在大學寫作教學中,在表達上除強調準確外,還特別關注優(yōu)雅。我們所要防止的是,重視了此一面,而忽視了另一面!”
寫作或許是一個突破口。重塑思維是第一位,因為“思維羸弱導致寫作不佳,寫作能力的缺失又導致了思維混亂”。典雅寫作是更高的要求。“不能認為學院寫作不需要高度典雅的語言和創(chuàng)意,正是語言讓人變得文質彬彬。”于亭說。
師資能力面臨最大拷問
闕,古語中同“缺”,這也象征了典雅寫作的現(xiàn)狀。
多年來,于亭除了本職工作外,還多了一項“兼職”——書寫學院內官方邀請函、唁電、賀詞。他希望有一天“寫作課讓學生回歸優(yōu)美的漢語寫作,而不僅僅是‘有用的’和‘管用的’漢語寫作”,但是現(xiàn)實并不樂觀。
一個無可奈何的缺陷是,“現(xiàn)代寫作課程往往并不是面向中文的寫作,只是用中文來寫作而已,漢語只不過是一種語言符號形式。現(xiàn)代中國大學中的學院寫作枯燥羸弱,其實是朝向規(guī)范和套路,而不是面向閱讀的。此外,由于所容納和展示的內容不同,漢語學術寫作和西方學術寫作有時候是有所差異的。”于亭說。
歷史上加劇這一割裂的是白話文運動,文言湮滅、白話興起。而港臺地區(qū)由于未受波折,加之長期以來宗教、國學氛圍的滋養(yǎng),最終保留了古典的語言表達方式。
況且,如今高校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已不同于上世紀80年代理工科學生自學文史哲的氛圍。
要在內地“中斷”了氛圍的大學里開展典雅寫作,最大的難處還在于師資難以勝任。事實上,我國高校并沒有哪一個科目鼓勵學生優(yōu)美地寫作,更遑論有專門的教師指導。
他認為,“教寫作要具備兩種能力:不僅用語言清晰精準地進行表達,而且深切了解此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人作品。大學寫作教師還要更進一步,他必須是真正的學者,有高度的學術和學科專業(yè)水準。”
而在彭庭松看來,寫作教師要具備文理匯通的能力,這種復合型師資在很多高校都是稀缺的。“不只是局限在中文相關學科,希望在理工科也能發(fā)現(xiàn)善于寫作的人。”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程方平則表示,編輯、文學評論家、作者本人可以擔當寫作教師,從編輯視角可以察覺作者所沒有意識到的問題。
因校制宜是開設典雅寫作的原則
記者了解到,西方高校的寫作教師不在任何院系,單獨設崗,人數(shù)不一定多,但承擔著全校任務,就像我國的大學語文教師一樣。
反觀國內,于亭感嘆,開設理想狀態(tài)下的典雅寫作,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他指出,目前,寫作學科沒有學科建制,意味著在校內沒有位置可安放,寫作教師多以兼職狀態(tài)存在。中文寫作本可以是學科性研究,但是寫作教師以往的本行很可能是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或者漢語研究,他們本能地把寫作變?yōu)楣糯膶W、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和語言研究,最后寫作就可能變成了文學作品賞析之類的課程。這顯然與寫作課程設置的目標大相徑庭。
程方平認為,因校制宜是開設典雅寫作的原則,單科性大學、職業(yè)院校開設類似課程比綜合性大學更重要,因為對于后者而言,感興趣的學生可能已經自覺到文學院、哲學院聽課。
他建議,高校可以開一門公選課叫典雅寫作,讓有需求、有潛質的學生來選修,但是不要把它變?yōu)榇髮W生的必修課,因為硬性規(guī)定往往會讓課程喪失吸引力。
在他看來,把所有的訴求壓在一門課上,反而適得其反。并不是都要開成一門課程,也可以以學習小組、社團等形式發(fā)揮作用。
正如魯迅所說,焦大欣賞不了林妹妹。典雅之于有閑階級才是典雅,之于食不果腹者就是“掉書袋”。“怎么取舍還應該開放性對待。”程方平說。
望著窗外美麗如許的校園,彭庭松希望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養(yǎng)成具有人文情懷、科學思維的寫作習慣。
未來,他或將開設一門類似大學語文的課程,偏傳統(tǒng)、人文;開設一門寫作課,偏西方、工具。二者相得益彰、相互補充,不遺落傳統(tǒng)人文精神。“重點關注文學、藝術性寫作,傳統(tǒng)的詩詞、書信以及日常生活寫作,還有就是新媒體的交流溝通,比如在新媒體中如何通過情感滲透來表達思想等”。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