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東
今年春節,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大熱,預計票房可能超過50億元。這部電影在春節把年輕人拉到了未來和宇宙中,使得霸屏的“清宮”和“宮斗”顯得毫無意義。這是《流浪地球》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因材施教是古老的儒家教學原則。從語義學角度對因材施教進行分析,會發現因材施教存在一個邏輯前提,就是教師需要判斷學生之“材”,之后才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教師能否準確判斷學生之“材”呢?其實非常難,因為學生在迅速地發展變化,譬如流水。不能準確判斷學生之“材”,又如何能夠正確地因材——施教呢?這也是需要超越因材施教的原因之一。
因機緣而教學與因材施教有些不同,意味著當一些外部條件與教師原來的預想不同而突然具備,學生可能具有很強學習動機的時候,教師結合情境進一步啟發學習和探索動機、提供學習材料,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教學。在金庸武俠小說中,就有很多因為機緣而教學的案例,比如在《射雕英雄傳》主人公郭靖的成長歷程中,周伯通因機緣而教授郭靖左右互搏功夫。最典型的教學案例見于《倚天屠龍記》第三部二十四回“太極初傳柔克剛”中,武當派張三豐剛剛創造出太極拳和太極劍,就在特殊機緣中,當著幾百敵人和朋友,一招一式對主人公張無忌進行太極拳教學。
北京大學中文系李零先生在其文章《天不生蔡倫——說中國的廁所和廁所用紙》中,曾經講到一個小學教學案例:很多年前,有個淘氣的小孩,當時還是小學生。有一天,歷史課老師講“四大發明”,我兒子問:“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用什么擦屁股?”老師大怒,把他趕出課堂。兒子回家問,“爸,你是學考古的。你說蔡倫以前,我們到底用啥擦屁股?”我想了又想,不知該怎么回答。你還別說,這真是個難題,不用說小學老師不知道,就是滿肚子學問的考古專家,也不一定能解答,真是難為老師了。
在以上案例中,小學歷史老師可能不知道“因為機緣而教學”,否則他不會把孩子趕出教室。當學生提出“蔡倫發明紙以前,我們用什么擦屁股”的天真問題時,一定引發全班同學極大的興趣和學習動機,這個動機恰巧和每個同學的當下生活緊密關聯,是有意義的問題。教師可以根據這個機緣幫助學生細化問題,形成研究小組,進行初步構想和探求,撰寫研究報告并安排全班匯報和進一步討論。在這樣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研究能力、合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都可以得到培養。這樣的教學需要一些條件。比如,小學不能常常進行全區、全市統考并依據考試成績對教師進行績效評估,因為機緣而教學自然會偏離統一的教學計劃,而統一考試就使得因為機緣而教學不太可能發生。此外,進行這樣的教學,小學教師最好是全科教師,因為對問題的深入研究會打破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的分科界限。這也許是小學教育的發展方向。
由于沒有統一考試,大學更可能因為機緣而教學。《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電影,我們如何把這部電影轉變為一個教與學的機緣,使得電影和小說原作中的科學問題、社會問題與大學課程聯系在一起呢?在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等課程中,《流浪地球》中的一系列科學問題都值得學生和教師深入研究和探討。比如,地球停止自轉后,地球上多少種植物和動物能夠得以保存?地球生態系統被破壞后,人類如何面對后續問題,等等。在大學通識教育的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課程中,也可以討論科學家的科學預測結果通過何種機制能夠被社會所理解?如果不能被整個社會所理解,那么有限的理解范圍如何確定等。
在教育學領域也有值得探討的問題。《流浪地球》原著中提到,地下城的學校中課程都集中在理工科,藝術和哲學之類的教育已壓縮到最少。這是可能的嗎?在創新能力培養過程中,藝術和哲學能否缺位呢?在克爾凱郭爾、叔本華、海德格爾等哲學家看來,藝術、哲學在創新中不可或缺,愛因斯坦等重要科學家的成長史也與這一哲學主張相吻合。那么,地下城學校的課程設置是否需要調整?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