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江西行,一生江西情。
有這樣一群擁有博士學位的都市人,離開家人,離開繁華,來到江西這個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揮灑汗水,貢獻智慧……
從1999年至今,江西省先后接收了13批共134位中央赴贛“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服務。
領導重視才能有為有位,實踐創新才能迸發生機活力,人崗相適才能取得“雙贏”。13年來,江西省秉承這一理念,努力擴大“博士服務團”工作的品牌效應,充分發揮赴贛博士科技參謀、橋梁紐帶和培養人才的作用。
“實踐證明,只要有合適的‘土壤’、良好的‘環境’和真心的‘呵護’,‘博士服務團’就可以在紅土地上生根開花。”江西省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說。
供需對接——
給每個博士一個工作支點
江西要發展,人才是關鍵。江西把每一批“博士服務團”的到來當作引進和造就青年人才的重要舉措來抓,著力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發揮赴贛博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促進作用。
每年5、6月份,在新一批博士選派前,江西都會面向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重點領域、發展規劃和一些前瞻性、戰略性的課題進行調查摸底,做到“以需求找項目,按項目找博士”,再向中組部提出適當的工作崗位及人員需求。
為了讓掛職博士更快更好地融入江西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江西省采取組織培訓、開展咨詢服務、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座談交流等方式,加強博士服務團對江西省情的認識,幫助他們盡快完成知識成果轉化。
在這一有利環境下,“博士服務團”充分發揮理念新、政策熟的優勢,參與地方宏觀規劃和重要政策的制定工作,為地方黨委、政府科學決策和規范管理提供智力幫助。第十二批赴贛博士服務團成員、交通運輸部蔡團結掛任上饒市市長助理期間,積極與交通運輸部和省交通廳協調,把上饒至德興高速公路項目列入新調整的國家高速公路網框架,并獲得專項支持,有效破解了當地發展的重要“瓶頸”。
對于有專業特長的博士,充分發揮其優勢,推動技術管理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地方重點區域和支柱產業的發展。第七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張永澤博士撰寫的《鷹潭物流產業發展戰略思考》,被市委、市政府吸納進發展戰略。目前,鷹潭物流產業已經成為支持經濟發展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據統計,13批赴贛“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期間,共完成重大課題攻關25項,申報各類項目217個,爭取和引進投資400多億元,促進了地方重大項目和支柱產業的發展。
放手使用——
讓每個博士都有出彩機會
“博士服務團”成員絕大部分是單位的業務骨干,有知識、有能力、有經驗,只差一個充分展示的舞臺。博士到位后,江西要求各接收單位結合博士的專業特長,給每個人都安排相應的職位,在工作上放手讓他們獨立大膽地干,讓每一名博士都能找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第二批赴贛“博士服務團”成員、時任北京醫院普外科醫生的時軍,掛任江西省人民醫院副院長期間,醫院領導果斷讓他擔綱肝移植技術領頭人,并成功主持了江西省首例肝移植手術。他遠在北京的領導得知這一喜訊后高興地說:“博士服務團工作也為我們鍛煉和培養了后備干部和骨干力量,如果不是江西寬松的工作環境,他是不可能做出這番成績的。”
時任南昌市規劃局副局長的龍國英來自南京大學,她在香港大學讀博士期間學了三年的區域規劃。2001年她來南昌時,正趕上南昌花園城市建設,而區域規劃正好是南昌的薄弱點,這給了她一個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她提出“以人為本”建設城市的思路,協助完成了南昌市總體規劃等大手筆規劃設計項目,為南昌市的花園城市建設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方案。
紅色的熱土,無私的奉獻。“博士服務團”成員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品格意志提升,得到的是實踐摔打錘煉。從1999年至今,掛職結束后有25人專業技術職稱得到提升,并成為單位科研骨干和所在學科領域帶頭人,59人走向領導崗位。比如第一批、第二批團隊選派的“博士服務團”團長劉曉華、詹延遵,在贛掛職期間業績突出,返回單位后不久都被提任為副廳級領導干部。
許多博士對掛職經歷都表達了自己深切的感受:“掛職經歷將是一筆受益終身的寶貴精神財富,‘掛職情結’將是今后努力工作、奉獻社會的力量源泉!”
跟蹤聯系——
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團”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針對“博士服務團”成員掛職時間有限的特點,江西著眼“博士服務團”作用發揮實現常態化、長效化,采取拓展項目合作、定期走訪、柔性聘用、長期合作等方式,致力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團”。
江西省委組織部把歷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納入省高級人才信息庫進行統一管理,對博士信息進行定期更新,及時掌握博士們的工作動態。每年通過新年賀卡的形式,向博士們致以新春祝福,傳遞江西發展的新變化。同時,要求掛職單位加強與掛職博士的聯系,促進博士與掛職單位、博士所在單位與掛職單位的交流合作。
江西省水文局通過掛職博士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建立起長期合作,雙方共建了“鄱陽湖水文生態監測研究基地”,為鄱陽湖生態經濟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有10余位博士在掛職結束后,采取柔性特聘、咨詢服務等形式繼續為掛職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30余個派出單位與江西建立了包括干部培養、科研攻關等多領域的長期合作交流。
在江西,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還要數7名博士掛職結束后,選擇留在江西,或從事科研生產,或走上了黨政領導崗位,繼續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如第一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張玉清博士,現任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主持參加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項;第五批“博士服務團”成員孫豐文博士,促成江西省林科院與南京林業大學大竹材工程研究中心人才培養、信息交流的長期合作機制,現仍作為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參與江西林業重大專項課題研究。
通過博士掛職,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一筆寶貴的人才資源,并有效帶動了省內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破解當地發展難題。當地干部形象地評價:“來了一個人,架起一座橋。”
小討論:如何有效發揮博士服務團作用
關鍵要發揮團隊力量
欠發達地區硬件設施、基礎條件的薄弱,一定程度上會制約博士知識成果的轉化。破解這一“瓶頸”,關鍵要發揮團隊力量,把在同一個地區掛職的“博士服務團”打造成一個優秀的團隊,成員之間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相互幫助,“抱團”支援地方發展。同時,善于向發達地區借力,彌補工作“短板”。可以像搭配領導班子一樣科學搭配“博士服務團”,專業結構必須合理,能夠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尤其要充實一批當地發展迫切需求的“專才”。同時,還需有一名將才,帶領博士們統一思想、攻堅克難。
——山東省夏津縣委組織部 葉繼虎
權責合一充分發揮作用
要有效發揮“博士服務團”作用,就要通過放權給責,為其提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舞臺,實現“千里馬”的社會價值。在職務安排上“高看一眼”。對博士服務團成員實行掛職鍛煉制度,盡量安排到能干事、干實事的領導崗位,賦予實權,盡最大可能發揮“博士服務團”成員的專業優勢和團隊優勢,特別是對符合政策條件、具有一定領導經驗的,盡量爭取適當“高掛”,讓其“有權、有職”。在工作分工上“重用三分”。根據工作需要和博士專長,安排明確的任務分工,學有所長的博士分管或協管部門。在落實責任上“一視同仁”。不僅要給掛職干部權力和待遇,也要通過崗位跟蹤和項目監督等措施加大“博士服務團”責任,促使其將智力成果轉變成現實生產力。
——湖南省臨澧縣委組織部 全冠吉
建立傳幫帶制度
有效發揮博士服務團作用,可著眼于提高本土人才專業水平,賦予博士“教練培養人”角色,建立傳幫帶制度,并將培養好“接班人”納入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重點產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技術瓶頸,科學選配博士,并動態調整。讓博士在重要崗位上有機會領銜重大科研和工程項目,依托派出單位,積極牽線搭橋,將人才、技術、資金優勢與服務地資源優勢結合起來,在項目服務中通過以師帶徒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幫助地方培養人才。
——重慶市黔江區委組織部 馮建華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