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優先發展,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目前,我國創新驅動還面臨諸多人才瓶頸,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時間急迫,任重道遠。
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2011 年初,日本內閣府公布2010 年經濟數據,按可比價格計算,日本名義GDP 為5.4742 萬億美元,比中國低4000多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三。
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息傳來,國人為之振奮。但在歡呼、自豪的同時,很多專家學者也冷靜地洞察到,我國經濟雖然發展迅猛,但主要依靠高投入、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大力引進外資和技術、擴大出口,總體上看是一種物力資本積累優先的戰略,是以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高成本發展模式。中國GDP 快速增長的背后,付出了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中國崛起、民族復興,這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想。然而,大國崛起,路在何方?
統計資料顯示,我國GDP 總量占全球GDP 的比重約為7%,但我國同期的電力、石油、鋁、銅、鋼材等能源、動力和原材料的消耗占世界同期消耗的比例,均遠高于我國GDP 在全球中所占比重。假如我國發展方式不改變,到2020 年、2030 年,伴隨人均GDP 比2000 年增長4倍、10 倍,各項消耗也相應地擴大4 倍至10 倍,那么,全世界的資源都不足以支持中國的增長,中國崛起的夢想也將無從實現。
自從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何時趕超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就一直是國內外輿論強烈關注的話題。然而,GDP 第二抑或第一,并不是強國的唯一標志。
回望歷史,早在近代,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已經雄踞世界第一。1840 年鴉片戰爭前后的清朝,GDP 大約占到世界總量的1/3。直到1890 年才被美國超過。但是就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面對列強的侵略戰爭,清朝基本上以失敗而告終。其中原因,在于清朝GDP 基本上都是由糧食、絲綢、瓷器、茶葉與園林珍寶構成;而日本、英國、法國等國的GDP 卻主要由鋼鐵、武器、運輸設備構成。
“擁有什么樣的生產力,比擁有多大的GDP 更為重要,更能標志一個國家是否可以躋身世界強國的行列。”人才學家王通訊說。但先進的生產力是由人才創造的,只有優先開發人才資源,依靠人才依靠科技,國家才能真正強大。
放眼世界,世界強國的崛起之路,也帶給我們諸多啟示。在世界發展史上,有三次后進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成功事例,一是美國趕超英國,二是日本追趕美國,三是韓國追趕歐洲。美日韓之所以能夠成功追趕,也在于他們對人才、教育、科技的高度重視。
從19 世紀開始直到20 世紀初,英國生產力水平都居歐洲國家之首,這一時期英國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高于其他國家。1870 年,美國人均GDP 僅相當于英國人均GDP 的75.3%,但此后美國經濟開始起飛,到1910 年超越英國獲得世界經濟老大的地位,1913年美國人均 GDP已超過英國5.5%。
美國經濟追趕英國的時期,也是人力資本加速追趕的時期。1820 年, 美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相當于英國的87.5%,1870 年提高到88.3%,1913 年進一步提高到91.2%。國民素質的提高,為經濟崛起提供了堅實保障。為鼓勵人才發明創造,1787 年美國通過了憲法,以法律形式規定國會要促進科學和有用的工藝的進步,在有限時間內給予作者、發明者以專有權;1790 年國會又通過專利法,獎勵有用的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人才的集聚,使美國從19 世紀中葉起轉向向歐洲輸出技術,19 世紀50 年代許多機械發明已開始在世界上領先。到1860 年,美國的國民總產值躍居世界第四,造船噸位居世界第一,煤和紡織品產量居世界第二,生鐵產量居世界第三。到19 世紀末美國的工業生產已躍居世界首位。
日本、韓國在追趕過程中,也格外重視優先發展教育、優先培養人才,以人才優勢引領經濟騰飛。這些國家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一個真理:人才優先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創新驅動呼喚人才優先
中國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美好絢麗,道路卻充滿挑戰。
俯瞰神州,環境、資源已不堪重負,經濟轉型、創新驅動可謂背水一戰,別無選擇。
北京,我國最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近十年來,北京市的水資源每年都會缺口40% 左右。不僅是水,北京的土地、資源、生產原料都面臨短板,由此也帶來城市綜合承載力的“短板”。轉型,是唯一出路。“北京不能走資源消耗的老路。”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說。他表示,北京的未來是朝著服務經濟、總部經濟、知識經濟和綠色經濟發展,要在全球率先建設成一個創新驅動發展的格局。
遼寧,我國著名的老工業基地,不少城市已經陷入資源枯竭窘境。“遼寧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繼續依托傳統優勢保持高速增長的可能性正在降低。遼寧已經進入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才能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說。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黨的十八大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這是立足國情、著眼長遠的戰略判斷。
創新要靠人才。人才優先發展是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
早在幾年前,中央就高瞻遠矚,部署實施人才優先戰略。2003 年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2010 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近幾年,國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以此為抓手,推動人才優先落到實處。
“人才”實施以來,已分八批引進2793 名海外高層次人才。其中創新人才2266 人,創業人才527 人。據初步統計,2009 年以來,全國地市級以上引才項目共引進各類海外人才超過2 萬名。同時,在“人才”等項目的影響下,海外留學人員回國數量以年均30% 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長,2008 年6.93 萬人,2009 年10 萬人,2010 年13.48 萬人,2011 年達18.62 萬人。
千人專家到來后,在創新創業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到2011 年間,“人才”創新人才共取得比較重要的專利746 項。在量子通信、鐵基超導、生命科學等研究領域,突破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有力推動了國家科技進步。在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難題上發揮了突出作用,有力促進了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人才”創業人才創辦了500 多家企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領域,發展迅速,涌現出一大批行業領軍企業。
各地實行人才優先戰略,也結出了可喜成果。
中關村,我國科教智力資源最為密集的地區。中關村在發展建設的每一個階段,始終把人才作為實現自主創新的第一資源,聚集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僅2011 年,中關村就引進海內外人才1962人,其中海外高層次人才436 人。目前中關村企業人才隊伍結構不斷改善,擁有博士學歷人才1.3 萬名;碩士學歷人才12.8萬名,其中2011 年新增1.5 萬人,同比增長11.7%。
伴隨著人才的集聚,中關村已變成一個高端產業功能區。中關村擁有2 萬家企業,數量只占全國的2200 分之一,但收入卻高達16000 億元,約為同期中國經濟總量的5%。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關村新興產業發展迅猛,2011 在計算機和軟件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環保、新材料及現代服務業、文化創意等產業均實現20% 以上的增長,形成了現代服務業與制造業、科技與文化融合發展的態勢,初步形成了現代產業體系。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從這些生動實踐,可以看出人才優先所蘊含的無限潛力。
人才優先要加快布局
然而,面對中國崛起的要求,面對民族復興的期盼,我國的人才數量、人才素質、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都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
我國科技人才總體創新力低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我國經濟增長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39%,而其他創新型國家則高達70% 以上。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企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 左右。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的交易率也只有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
我國科技人才創新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
近年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達到1.2 億人,其中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4600 萬人,居世界第一;研發人員總量超過196.5 萬人年,僅次于美國。但國際一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嚴重匱乏,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僅有l 萬名左右,高層次自主創業人才在全部創業人才中僅占20%。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權威機構評選300 多位對科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我國入選的科學家只有3 位。從國際性權威科學院外國會員人數的國別排序來看,我國處于第18 位,不僅低于主要發達國家,而且落后于印度。從參加國際會議的情況來看,中國學者發言機會較少,對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也比較小。另外,科技創新人才結構失衡,科技人才過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在科研院所、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行業,而農村、企業和基層一線人才匱乏。
嚴峻的現實警醒我們,必須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加緊開發人才資源。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這正是著眼于中國崛起的頂層設計、戰略謀劃。
落實人才優先,就是要把人才列為各類資源開發之首,謀劃發展優先謀劃人才發展,推動工作優先推動人才工作,使人才優先發展具體化、政策化、項目化。要堅持人才結構優先調整,完善人才動態調控機制,加強人才隊伍綜合研判,及時發現問題,適時調整補充,促進人才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
要堅持人才投資優先保證,樹立人才投入效益最大的理念,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重大工程投入,提高投入效益,鼓勵引導社會、單位和個人投資人才開發,形成共同促進人才發展投入機制。
人才優先,中國要加緊行動。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