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驅車從匯河大道經過你會發現一片正在熱火朝天建設的項目場地,那是萊城區規劃設計的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入駐產業園最有分量的項目當屬孟坤博士創辦的珅諾基項目,項目主要生產國家一類抗癌新藥,項目全部投產后,成熟期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00億元,利稅260億元。
這樣的好項目,不會沒人搶。北京通州、蘇州等地都有意招商。而為了能把項目爭取來,市、區領導親赴北京洽談,從宣傳優惠政策到介紹園區規劃,事無巨細,只為誠心邀約項目。如此六次孟坤當即拍板:“就是這里了。”
這只是一個人才引進的普通案例。在萊城區,這樣的人和事還有很多。人才引進讓萊城區經歷著一場變革,越來越多的精英看上了這片土地,紛紛帶著項目落戶于此。
幾年前,萊城區的領導們還不敢想象:海歸、博士,怎么會到我們這種小地方來?
壓力催生動力。不管面對什么樣的困難,對于萊城區來說引進人才的工作是必須要突破的。因為沒有人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難以保障。在新一輪的縣域經濟發展浪潮中,人才戰略已經成為萊城區的根本戰略。“實現萊城區科學發展跨越趕超,根本出路在于引進、培養和造就各類創新創業人才。”今年的萊城區人才工作會議上,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欒健這樣闡述人才戰略。對于人才的渴望,肩扛全區發展重任的決策者比任何人都要強烈。
其實,萊城區從來不缺少企業,從鋼鐵生產、加工到機械設備制造,從采礦到農產品加工,大都是些能源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傳統企業。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傳統的企業開始跟不上步伐,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一鋼獨大的產業結構更容易受到世界經濟大環境的波及。優化經濟結構、培植新興產業成為萊城經濟發展的出路;谶@樣的目的,面向國內外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來萊城區創業,以高端人才引領新興產業發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引才工程就這樣開始了。
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政府擔當的是一個服務者的角色。
對于泰來鑄鋁的張炳榮博士來說,吸引他落戶萊城區的不僅僅是老鄉情、故土情,更重要的是這里對于創業者的扶持和服務。對于其他來到這里的企業家來說,亦是如此。
6月5日,來自固德化工、匯金股份等30個高成長型企業的負責人承載希望赴清華大學接受為期七天的工商管理課程培訓。今年萊城區設立了100萬元專項培訓經費,推行“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精心組織企業家分別到清華、北大等高等院校和現代化大企業進行專業培訓,努力培養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創新膽略和社會責任的優秀企業家隊伍,造就一大批領航產業發展的優秀人才。
對于落戶萊城的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從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到投資人的協調,萊城區幾乎是一條龍服務,服務還不止于此,大部分企業在銀行開戶、裝修投產、專利商標申請、科技立項、品牌包裝等方面也無需操心。在鳳城物流港,企業甚至可以直接入駐免費提供的辦公室就可以開展業務。
如今,在萊城區不僅有傳統的鋼鐵、采礦業,還有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機械裝備制造等各種新興產業,而這些正是通過各種招才引智活動所帶來的成果。
一年前,剛剛開始建設的寶納新材料有限公司還只是一個什么都沒有的企業,那時,沒人知道它未來會怎么樣。
可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在萊城這片土地的孕育下,公司就步入了成長期。通過與山東大學進行深入的產學研合作,公司形成了一名博士生導師領銜,兩名博士、四名碩士、七名本科生輔佐的技術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碳化硅陶瓷項目,現已開發出4大系列、10余種碳化硅陶瓷新產品,其中包括兩項發明專利和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公司預計2016年產能將達到2000噸,年產值3.5億元、利稅1.2億元,建成國內碳化硅陶瓷無論產量還是質量均領先的高技術企業。
像寶納這樣的企業,萊城區還有很多。這些“明星企業”正引領著經濟發展,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效益,更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那些引過來的人才正悄然改變著萊城區。城市收獲的,不僅是效益,還有發展的思路。
如今,這里已經成了一片創業的熱土,人才高地聚集效應還在急劇增加,在這里創業成功的精英也開始成為萊城區的名片,紛紛介紹朋友來此創業,萊城區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縣域經濟發展新亮點。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