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開業僅一年多的高科技創業企業,是蘇南地區數百家同類企業的縮影。創始人揣著博士學位海外歸來,被政府巨大的資助和熱情打動,在這里立了山頭、招兵買馬,準備從科學家切換為企業家,干一番事業。
政府重金奪人才
微木公司創始人李鵬和汪曉知是英國劍橋大學校友,二人博士畢業后,分別在劍橋大學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后研究,現在領著一群大學畢業不久的新生,日夜奮戰在研發一線。
他們的核心技術是空氣或其他物體中存在的微量物質的識別、檢測,以此為平臺開發產品和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檢測炸彈的儀器,檢測食品中是否含有塑化劑、三聚氰胺、微量農藥殘留等等。
李鵬之前在劍橋嘗試過創業。經歷了千難萬難,終于在眾多項目中勝出,拿到了兩家科研基金會的資助,折合人民幣數十萬元,這在國外已經很罕見。他迅速聘請了一個小的咨詢公司開展市場調研。不過經過分析調研結果和一定的試運行之后,他最終決定放棄。
但回國考察又點燃了他的創業熱情。政府官員熱情比他們還高,向他們推薦“領軍人才”等各種人才計劃,入選這類計劃后,政府便撥付高達幾百萬的創業資金,免兩年房租、稅收優惠等補貼也紛至沓來。
“在國外只能找商業化的天使投資,但非常難,創業園房租比一般地方更貴,沒錢可租不起。這兩大問題,一回國全解決了。”李鵬說,“在國外幾乎不可能獲得這類資助,政府無法拿出數據來說服當地議會,到底這類資助是否劃算。”
李鵬與汪曉知回國考察了多個城市,還參加了不少創業大會,最終決定落戶蘇州,并參與了蘇州的招商引智平臺——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
微木公司已經從政府獲得了超過300萬元的資金支持,來源是政府資助的啟動資金加各類人才計劃的補助。此外,1300平方米的辦公場地兩年免房租。
與之相類似,2009年3月,在美國做醫藥研發的劉勝軍聞訊參加了蘇州市政府在華盛頓搞的“引智座談會”,萌發創業沖動,獲得了200萬元啟動資金,以及政府介紹的500萬元民間天使投資,自己又掏了一些家底,2011年年初在蘇州吳江注冊楚凱藥業公司,從事醫藥行業服務外包。
劉勝軍對記者說,在美國,政府給醫藥研發服務外包企業的支持是資助10萬美元的免息貸款,中國只要考核通過,直接支持現金,兩年免房租、稅收優惠、介紹風險投資等后續服務接踵而至,力度與美國不可相提并論。所以,醫藥研發行業來中國創業的人越來越多。
蘇州人事局向本報記者介紹,截至2012年底,通過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落戶的項目就有844個,注冊資本67億元,引進、培養國家“人才”人才39人、“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2人、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89人。
對人才的爭奪很激烈。盡管微木公司還沒實現主營業務盈利,鎮江、南京等地多個園區已經在游說李鵬前往落戶,“哪怕開個分公司也行,你只要愿意來,剩下的全部我們來辦。”
優勢與劣勢
成本低、市場大也是吸引他們回國創業的原因。
劉勝軍介紹說,他開業第一年曾獲得一個10萬美元的訂單,核算一下,需要8萬美元成本。8萬美元在美國只能雇一個人,在中國可以雇5個,成果顯然不同。因此,許多美國1年時間才能完成的產品,在這里1個月便能完成,工作人員愿意不辭辛苦加班加點,但美國的工作環境比較安逸,極少有人會加班。
“所以像藥明康德這樣的企業能搞人海戰術,”劉勝軍說,“美國的同類企業迅速萎縮,2006年之前在美國學有機化學畢業很好找工作,現在很難,工作崗位都轉移到中國、印度了。”
李鵬和汪曉知回憶說,當時在英國拿到幾萬英鎊的基金資助,看上去也是一筆不少的錢,但在英國只能雇得起一兩個人,還是無法創業。
市場方面,國外很少有食品安全問題,所以幾乎沒有食品安全檢測這個市場,相比之下,中國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反倒生出一個檢測市場。
但國內的創業環境也有一些劣勢。李鵬說,在劍橋小城搞企業一年多,從來沒接觸過工商、稅務這樣的政府部門,各種配套小公司都很專業、齊全、敬業,例如有專門針對創業企業的律所、專門服務創業企業的咨詢公司、專門接小批量產品的小型加工企業等。而國內針對創業企業的產業配套體系不太成熟,例如加工一個高精密度零部件,很多企業不愿意接小單子,或者精度達不到試圖蒙混過關,被發現了之后居然說“你湊合著用吧,給你打個折”。
雖然勞動力成本低,招人卻是這些創業企業的最大困難之一。李鵬說,英國人都以在創業企業工作為榮,而國人喜歡先挑選安逸、穩定的工作,初創企業往往被畢業生排在最后考慮。
劉勝軍則說,楚凱藥業未來最大的難題在于人員的穩定性不高,員工流動會帶走制藥工藝,嚴重的甚至倒賣給別的企業,侵害企業辛苦形成的知識產權,但目前也很難制約。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