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劉相華:一生情系中國鋼鐵

關注微信

劉相華:一生情系中國鋼鐵

時間:2013-05-08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91boshi

■

    ■ 人物檔案 劉相華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東北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曾任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學會理事、遼寧省塑性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金屬學會軋鋼學會塑性加工理論與新技術開發學術委員會主任。近年共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省部級科技獎勵32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6項,出版學術著作8部。

  劉相華教授最近很忙,在國內的幾家大型汽車生產企業來回奔波,本是一個學者的他,卻干起了開拓市場的活,為的是“推銷”他們開發出的一項節能減排新產品——用于汽車減重的差厚板。

  “所謂差厚板,就是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一次成形軋制出厚度不同的一整塊鋼板,這樣不僅最大程度減輕了結構重量,還節約了成本。”他說,經過前期探索,這種依托他們的發明專利生產出差厚板產品,已經提供給上汽集團,通過了臺架實驗和裝車道路實驗,現已穩定生產,開始批量供貨。與一汽、長城、奇瑞、吉利等汽車生產企業的合作也在洽談之中。

  軋鋼新技術的產、學、研、用,顯然已經在他腦中融會貫通。實際上,生產這種差厚板產品的技術雛形早在2001年他去美國考察汽車板生產新技術時,就已經形成了。看到當時因為車身不同位置對鋼板厚度的需求不同,美國人采用激光拼焊技術生產變厚度板時,作為軋鋼專家,他提出用軋制方法一次成形的思路。這當然得益于他一生結緣鋼鐵的專業敏感,同時也得益于他始終重視應用而得來的敏銳的市場嗅覺。

  鋼鐵情結始于孩提時代

  實際上,劉相華的鋼鐵情結,從孩提時代就有了。

  憶起1958年大煉鋼鐵、文革后缺鋼少鐵、改革開放之初依賴引進辦鋼鐵的歷程,他說:“在拿到我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鋼鐵領域博士學位證書之時,也擔起了振興中國鋼鐵事業的責任和使命”。博士畢業后,為了學習國外先進的鋼鐵生產技術,他出國深造。學成歸國后,他在軋鋼領域鉆研拼搏,攻克了有限元理論與編程、智能軋制技術、變厚度軋制理論等一個個學術堡壘、幫助現場解決了超細晶粒鋼生產、板帶鋼控軋控冷、計算機輔助孔型設計、數學模型優化等一個個技術難題,在30多本科技進步獎勵證書上,凝結著他的心血和汗水。

  “我們這一代人年輕時上山下鄉,成長過程歷經磨難,深知承上啟下、齊心協力奔小康的歷史責任。國家富強需要鋼鐵,把鋼鐵搞上去,回報節衣縮食供養我們讀書的父母,無愧引領我們入門的師長。”他如數家珍地談起鋼鐵對我們生活的巨大影響,“沒有這么多鋼鐵做支撐,就不會有今天舒適的住房和便捷的交通,不會有強大的國防和日益增強的國際地位,從神舟上天到蛟龍入海,現代工業和現代科技一點也離不開鋼鐵。” 言辭之間透漏出他對選擇走上鋼鐵之路感到自豪,表達了對發展我國鋼鐵事業的堅定信念。

  堅忍不拔 迎來超級鋼時代

  七年前,當記者在北京鋼鐵研究院的一家賓館里見到這位作為國家863計劃超級鋼項目負責人的劉相華時,他還在為開發400MPa和500MPa級超級鋼,實現普碳鋼強度翻番日夜奔波。那時他已經預見到,未來幾年,我國普通鋼鐵產品強度將大面積提高到400MPa和500MPa。今天事實已經證實了他的預言,現在建筑部門已經把我國主力鋼筋的強度定位到400MPa級,我國鋼鐵年產量早已超越了美國、日本、歐洲等全部發達國家的總和,當年“鋼鐵元帥”的大國夢已經實現。超級鋼的開發成功與普及應用,已縮小了鋼材品種、質量與國外的差距,中國正在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

  新事物的誕生似乎總伴隨著爭議,劉相華表示,在863計劃超級鋼課題立項之初學術界也有爭論,在鋼鐵這個被國外認為是夕陽工業的領域中還能搞出什么名堂?到底走什么樣的技術路線?面對種種的疑問,他依然堅定地認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鋼鐵在整個國民經濟里仍然起著至關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階段,鋼鐵領域的科研成果更加需要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鋼鐵的產量、質量上去了,整個工業的健康發展,就有了良好的原材料基礎。

  憑著一股韌勁,劉相華教授帶領著他的課題組成員在實驗室鉆研,到鋼廠、汽車廠等現場進行工業實驗,終于在國際上率先實現了超級鋼(超細晶粒鋼)工業生產,其成果在寶鋼、鞍鋼、本鋼、一汽等很多廠家應用,取得了突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鋼鐵工業騰飛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出了貢獻,在國內外鋼鐵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實驗室為家 對儀器比對愛人鐘情

  劉相華辦公室里唯一的裝飾物,就是墻上的一副書法作品了,“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八個字力透紙背,這種氛圍讓我體會到:他正是那種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鉆研學問和工作中的人。

  環視四周,記者被劉相華教授辦公桌上一個碩大的水杯吸引了視線,原來,這個杯子是唐山的一位學生送的。一次,這位學生來到實驗室看望劉教授,見他一會兒忙著給學生修改論文、一會兒準備報告的幻燈片、還要處理實驗室的重要事情,一個上午一直在伏案工作,連出去接杯水的時間都顧不上,敬師心切的學生就給恩師買了這個出奇碩大的杯子。

  “倒一次水,就夠我喝半天了。”劉相華教授說這話時,言語中透著一絲由衷的幸福。忙到廢寢忘食?沒經歷過的人也許很難想象那種忘我的工作狀態,為了和時間賽跑,這個在公路上只開40邁的科學家,一步二個臺階半跑著上樓已成習慣,不經意間多搶出幾秒鐘早點兒進入辦公室,因為那里有等待他批改的學位論文,有等他決斷的科研計劃,有等他推導的數學公式,有等他勾畫的發展藍圖,有他的職責、他的事業,有他的企盼、他的夢想……

  學校實驗樓前后幾任值夜班的師傅見證了他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實驗室;外出歸來先回實驗室后回家也已經成了習慣。積年累月,他的妻子似乎已經適應并習慣了他的這種生活狀態,“曾經埋怨,實驗室才是他的家,但現在更多的是關懷和理解了。”

  在恩師白光潤教授架鶴西歸的當天,凌晨4點師母把臨危的電話打到劉相華教授的家中,可沒想到凌晨4點他仍然在實驗室帶領著他的弟子們緊張地準備著一個鋼鐵項目的競標文檔,從實驗室直接趕到醫院急救室……

  “明天我的學生們一定能作到”

  作為我國知名鋼鐵專家、國家鋼鐵領域重點科研項目帶頭人,劉相華教授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非常重視把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致力于鋼鐵行業的人才培養。他略帶微笑地告訴我,他一上講臺就興奮,一走進學生中間就感到親切和責任。“我的身邊總有一批才華橫溢的研究生,聽到哪位學生又作出了新的成績,是讓我最高興的事”。正是這涓涓細流,孕育著江河的澎湃、折射著大海的包容。

  作為一名博士生導師,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從學業和生活各個方面關懷體貼。因材施教,重視對研究生基礎理論的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為了使研究生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鍛煉,他奔走于各大鋼鐵企業,利用熟悉現場的條件,為學生選擇具有應用背景的研究課題,使學生能夠在生產實踐的風浪中,真刀真槍地干起來。

  正像他辦公室墻上的那八個大字: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劉相華教授童年的理想隨著我國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一系列國家科研項目,對鋼鐵領域的發展給予了巨大支持,劉相華教授也在其中感受到付出艱辛和成長的喜悅。由于在鋼鐵領域的科研成果,他獲得了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項國家發明創業獎和30多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出版、參編了10部學術著作;發表的研究論文被SCI收錄的有290多篇次,被引用7200多篇次;在他指導下,已經有95名博士、96名碩士獲得學位,他的學生已成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中流砥柱。

  劉相華教授曾經帶領著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本領域科研的國家隊,起到了“引領鋼鐵材料發展方向,推動軋鋼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實驗室近些年取得的若干代表性成果為此提供了佐證。

  “山再高高不過腳面,只要往上走,成功往往就在進一步的努力之中。”劉相華總會以這樣的話激勵自己和學生在鋼鐵科學研究這條艱辛的路上披荊斬棘、勇往前行。

  “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常常提到,鋼鐵產業的中心應該也必然會轉移到中國,現在我們要看到優勢,找出差距,向高精尖產品邁進。”談到學生,劉相華動情地說,“說到底我還是個老師,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學生。今天我們暫時還沒有做到的,明天我的學生們一定能作到!”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