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訪楊衛

關注微信

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訪楊衛

時間:2015-02-27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楊舒

在楊衛看來,當前,我國正面臨“六期疊加”的復雜形勢,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中國經濟和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全面轉型期、國家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突圍期、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攻堅期、科技體制和創新體系的深度調整期、基礎研究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躍升期。

“規為引擎、法為準繩,引領中國基礎研究進入新常態。”在去年底召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2014年黨組(擴大)會議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提出了上述觀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我國基礎研究最主要的支持力量。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整體進入新常態的當下,基礎研究現狀和前景如何,未來又該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日前,楊衛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現狀:已具備科技大國規模

“從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看,我國已具備科技大國的規模。”談到基礎研究的現狀,楊衛給出了一串最新數據。

在全球高被引論文作者榜單中,2001年中國大陸作者僅為7人次,占比不及0.1%;而剛剛過去的2014年達到128人次,占比提升到3.98%。而自2006年以來,我國科技論文總量一直居于世界第二位,2014年發表SCI論文23.64萬篇,總被引用次數逐年遞增,為世界第四位,居美英德之后,從1998年之后每年前進一名。從質量看,2004年至2014年,我國高被引論文(引用次數居世界前1%)數為12279篇,占全球10.4%,居美英德之后的第四位。

“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基礎研究許多學科也逐步從‘仰視’向‘平視’演進。”

楊衛介紹,2014年,我國有16個學科論文被引用次數進入世界前10位,比上一年增加1個,其中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材料科學、數學5個領域論文被引用數排名世界第二,農業科學和物理學排名世界第三。“化學成為現在最受矚目和期待的學科。”

體量上去了,質量也有所突破。楊衛表示,我國近年來取得了一批諸如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量子通信、鐵基超導、中微子振蕩、拓撲絕緣體與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在量子調控、納米、全球變化等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總體上看,基礎研究重大成果有加速產出的趨勢”。

此外,從基礎研究投入上看,2013年達到555億元,自2006年起年均增長約20%,經費總量呈不斷攀升的趨勢。

難題:“中腰隆起”與“諾貝爾獎之問”

“盡管發展迅速,當下中國的基礎研究仍面臨諸多難題。”對此,楊衛表示憂慮。

“湯森路透做過統計:全世界所有論文里面的中國作者人數是五十幾萬人,但是我們缺少頂尖大師。”他說,“同樣,我國基礎研究的成果有一批,但是還不足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立地不實,這就是‘中腰隆起’,卻不能‘頂天立地’。”

楊衛提起了持續多年的“諾貝爾獎之問”。“長期以來,基礎研究的穩步進展與公眾期待存在矛盾。”他說,“基礎研究具有探索性、不確定性,需要長期穩定支持,成效可能在數年甚至數十年后才產生,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但是公眾總會問——給中國科學家那么多錢都干什么去了呢?”

楊衛透露,他出訪瑞典時,曾與諾貝爾物理獎委員會進行了一次討論,詢問中國科學家要獲得諾貝爾獎,作為資助機構需要做些什么。

“他們當時給出了兩個建議,第一是增加來自中國的提名人,第二是千萬不要搞‘諾貝爾獎’工程。”楊衛告訴記者,諾獎委員會認為,比較可取的方式是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年輕有希望的、走在前沿的科學家,讓他們潛心研究,而不是大張旗鼓地支持他們追逐獎項,否則將事與愿違。

此外,他強調,基礎研究支持的項目會出什么成果,往往不好預測。“出的成果有什么用,可能短期內難以說清楚,但潛力巨大,因此更需要寬容和自由度。”美國科學基金會前主任曾給楊衛舉過一個例子,20世紀80年代該基金會支持了一個小項目,在一個并不知名的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但這卻成了谷歌搜索算法的源頭,這是之前無法預測和判斷的。

定位:基礎研究應是引領新常態的“發動機”

“在這樣的局勢下,要實現創新驅動戰略,基礎研究作為源頭和根本,應該起到發動機的作用,才有可能打破局面,形成新的‘新常態’。”楊衛說。

在楊衛看來,當前,我國正面臨“六期疊加”的復雜形勢,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交匯期、中國經濟和產業提質增效升級的全面轉型期、國家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突圍期、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攻堅期、科技體制和創新體系的深度調整期、基礎研究量變到質變的重要躍升期。

在此期間,根據客觀規律,中國基礎研究應當在未來5年內達到與主要創新型國家三個并行的總體目標。首先是“總量并行”——加大經費投入量、增加人才隊伍量、增強科學產出量,使其達到國際前列;其次是“貢獻并行”——實現在一個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某些里程碑式的工作是由中國科學家來完成的,有重要的學科貢獻和較大的國際影響,在某些領域領先或者部分領先;最后是“源頭并行”——產出重大原創性成果,占據科學高地,或者從基礎貫穿到應用,成為科學超級大國。

在具體目標預估上,到2020年,中國基礎研究論文的總量應逼近美國,總被引世界第二,篇均被引超過世界均值。在貢獻上,爭取在大于10%以上的分支學科上影響力領先,每個學科形成1個或幾個有重要影響力的團隊,每年涌現10項左右學科里程碑式的工作,同時有更多的中國科學家進入重要國際學術組織的核心領導層。在源頭上,則希望每年出現三五項具有源頭性質的重大原創成果。

此外,楊衛強調,從投入角度看,中央財政占基礎研究支持的絕大部分,隨著GDP增速放緩,基礎研究投入的增速也要相應調整,但這一調整應當是繼續增加。“只有進一步加大投入,基礎研究這個創新的‘發動機’才能開動起來。”(原標題:“六期疊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要積極面對復雜形勢——專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