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名海外博士后回國了。這位博士后曾是家鄉最有名的學霸,從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學府讀到博士后,去美國一所著名大學又做博士后。然而,她的這次回國并不是衣錦還鄉,而是被兩個高壯的美國警察押解遣返了回來,沒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療精神分裂的藥。
最近,這則新聞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也引起網友的圍觀。針對這名雙料博士后的遭遇,有人開始懷疑讀書的價值——你看,讀到博士后都讀傻了;還有人提醒出國留學者,不要認為出國就能成人才,混不好會被遣返。
應該說,這件事僅僅是一個個案而已,這名雙料博士后淪落到目前的地步,有很多個體方面的原因(包括身體原因),并不能說明讀書就沒有價值,更不能說出國留學搞不好就弄成“精神分裂”。拿其被遣返來說事兒,是不關注個體而只重視身份,這是我國評價人才的慣常思維。這種思維會導致社會在“身份追求”中迷失。要讓我國的人才觀回歸正常,必須消除以“身份”論人才的傳統觀念。
在公眾普遍的觀念中,博士、雙博士必定就是優秀人才,而且只有博士、雙博士找到與其身份對等的工作,才算得上實現了“身份價值”。而其實,博士、雙博士只能反映其學業成就,并不能表明其就有更強的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在國外,用人單位很少就用求職者的文憑、學歷選拔人才,而是會關注求職者本人的能力和素質,在人才的使用、管理和晉升中,文憑也從來不是一個重要因素,人才的使用、晉升靠的是其工作能力和貢獻。
而在我國,學歷卻成為評價、選拔、任用、晉升人才的重要標準。因此,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不管自己有無興趣繼續攻讀學位,但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就要一再考研、考博。而且,在讀研、讀博中,也主要關注能否獲得學位,而不是培養自己的能力。社會對人才的評價,基本采取“名校+高學歷”的標準。“名校+高學歷”者中,有不少被這樣的標準抬得很高,但卻懸在空中,過著上不了、下不去的苦悶生活——一旦做了與身份不相符的工作,就被質疑書白讀了。久而久之,他們會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因事業失敗而不愿意見到家人。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這樣的人才評價標準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展。比如,有的學生讀到博士,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社會輿論就會大肆炒作“名校博士失業”,更有甚者,還出現一種十分荒謬的現象,即某個人已經從大學畢業了多年,人到中年自殺,媒體在報道時還會以“原某校畢業生自殺”為標題,以此來吸引公眾眼球。這都是“學歷身份”情結在作怪:名校、高材生似乎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標簽,大家不理解,名校、高材生怎么會和落魄、失意聯系在一起呢?
這種“學歷身份”情結的另一個表現,則是讀書無用論。道理很簡單:如果讀書無法“混”到文憑,或者“混”到文憑之后也沒有好的出路,有的人就認為讀書沒有任何價值。正如這名雙料博士后讓一些人感慨讀書無用一樣,這完全是以功利的視角評價讀書,而不是從完善每個個體的人格去分析讀書的重要價值。
社會的進步需要進步的人才觀,這就必須擺脫“學歷身份”,從個體的完善、能力的提升角度看待讀書;不以身份論人才,而重視評價個體的能力與素質。從個體出發,選擇讀博士、博士后乃至出國,這都屬于個性化選擇,不能一概而論,每個個體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未來發展規劃,不能因為別人選擇讀博、出國,就盲目跟從;也不能因某個人求學失敗、發展受挫而否定這些選擇。只有結合每個個體的具體情況,從提升能力和素質的角度進行求學規劃,才能讓讀書更具價值。
與此同時,社會在評價人才時,更不能用學歷把人才分為三六九等,以為高學歷就是高素質人才,給高學歷者的人生發展設定一個框架。事實上,學歷僅是評價人才的一方面,每個人都可有屬于自己的人生選擇,科學、客觀的人才評價要突破唯學歷論,走向重視能力。
簡單地說,一名本科畢業生是繼續讀研、讀博還是出國,都是個性化的選擇,他的能力或可能通過讀書提高,但社會不應以其學歷就作簡單評價,而應關注其真實能力。如此,讀書就失去“改變身份”的價值,而要求每個受教育者努力在求學過程中完善個體、提升能力。這樣的社會不會對高學歷者另眼相看,對于高學歷失業也不會有什么大驚小怪。這反過來讓所有人關注教育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學歷。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