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專業評價,而不是通過強調加分來保證人才選拔的多樣性,是未來高考錄取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如今最大的問題在于行政權力對專業評價抓得太緊。繼續維持這種狀況,對管理者來說比較容易,但對學生、高校的傷害最大。
■本報記者 溫才妃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最近填報高考志愿的這一周,考生、家長對這句話的“真諦”有了前所未有的體會。
“班里有1/3的同學有加分,有的人還因此上升了一個錄取批次。”盡管同學的加分,對已是河北省曹妃甸區高考“狀元”的程旭沒有影響,但他坦言“仍然會有一絲醋意”。畢竟在同一課堂學習,人有我無的滋味不好受。
但是,獲得加分的考生也不要高興得太早了。因為一些加分還附帶著使用條件,比如,程旭的同班同學大部分獲得的是“農村獨生子女加分,10分”,加分只適用于省內高校招生。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高校對高考加分的態度發生了變化。據有關媒體統計,僅27%的重點高校完全承認高考加分,51%的重點高校僅在投檔階段承認高考加分,21%的重點高校對待加分態度不明。
自主權止于專業錄取
相對于10年前的加分“神話”——部分省份華僑子女、教師世家出身的畢業生高考錄取加50分,一個高考加分“瘦身”的時代已然來臨。
2010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少和規范高考加分項目和分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該《意見》的指導下,各省市紛紛出臺政策削減加分項目。今年年初,教育部削減了包括體育特長生、奧林匹克競賽在內的五大類加分,號稱史上最大幅度的加分項目縮減。
河北省今年取消了4項全國性加分、2項地方性加分,共44415名考生獲得了加分資格,其高考加分人數占比位于全國第五。相對于今年位列全國第六的40.48萬考生數,河北的加分人數和占比并不是不可接受的數字。
“老師們跟我們說過今年加分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程旭對此早就心中有數。然而,翻開考生們志愿填報指南,似乎表面上又是波瀾不驚。絕大多數的學校明確寫著承認教育部或省(市、自治區)招生主管部門制定的加分或降分投檔規定,只有個別高校完全沒有相關說明。
部分未說明的高校引起了程旭的好奇,“是否未言明的高校在加分政策上更加嚴苛?”聯想到去年媒體爆出清華不承認四川二級運動員加分,高校對高考加分說“不”的權力似乎也不容小覷。
北京某“211工程”高校的招生辦教師李慶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加分政策由教育部和各省級招生主管部門制定、執行,具體投檔工作也是由省級招生主管部門在操辦,只有通過高校投檔線的考生才能進入高校專業錄取階段。換句話說,進哪所院校是省招辦的決定,被哪個專業錄取,學校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我們學校唯一有權決定的是,考生投檔之后,在專業錄取上參考的是實考分還是投檔分。”李慶說。
而呈現在程旭手里的志愿填報指南中,其對應的是,專業錄取中承認教育部的加分,還是省級加分。未言明者,則有多種可能。“其中一種可能性是,在專業錄取中不承認任何加分。”李慶說。
有人為高校認定加分自主權“抬頭” 叫好。而事實上,這項自主權高校從未失去,也從未變大。
更合理的“公平”有多遠
去年底,教育部宣布全面取消體育、藝術類高考加分,在很多人看來,大面積取消加分是維護高考公平的一大步。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表示,過去高校對待加分政策“全盤接受”,現在部分高校嚴肅認真對待加分,這其實是保證高考公平的基本態度。
在公平優先的同時,高校還兼顧了效率。這不可不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公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普通高校加10分與重點高校加10分的價值不同,從保證生源質量上來說,重點高校對加分認定要求嚴格有一定道理。
“就專業錄取本身而言,它并不區分你是哪個地區的考生,而是區分你的成績到了哪個層次。按高校的理解,裸分更能反映考生的真實水平,因此也成為很多高校的選擇。”李慶說。
站在考生利益的角度,程旭也希望取消加分以及加分認可,“畢竟同在一個教室學習,憑實力取得的分數才是真本事”。
然而,回過頭來看,取消加分、行使加分認可權就可以走向真正的公平了嗎?事實上,放在整個追求公平的進程中,它只不過是在向“公平”邁出了一小步。
儲朝暉指出,關鍵要看分數是否專業,把分數簡單相加在一起,按考分高低錄取,本身就是不專業的做法,又何談公平呢?“我們長期遇到的公平,不是考試分數的不公平,而是分數內涵的不公平。”
例如,農村生源考分和城市生源考分同樣的算法。不考慮學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取得分數,簡單地以成績高低判斷智力高下,本身就是一種既不專業,又無法保證公平的做法。
加分權該掌握在誰手中
討論了取消加分與行使加分認可權,我們不得不回到最核心的問題上——什么才是合理的加分?誰該掌握加分權?
在眾多的加分項目中,有兩類加分在很多人眼里是“無可厚非”的。那就是針對弱勢群體的加分,如少數民族、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等考生加分;家庭直系親屬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加分,如烈士、因公受傷導致家庭發生重大變故的子女等。
然而,深究起來卻能發現諸多問題。儲朝暉指出,少數民族考生如果不在民族聚居區就讀,而是小學、中學都和漢族人一樣接受教育,有享受加分的必要嗎?按照如今邊遠地區、貧困地區的加分政策,獲得加分的是少數個體;能否按照等效值法,用一個比值換算考分,讓該區域所有的考生都能受益?這些都有待于政府進一步規范。
而在別敦榮看來,除了上述兩大類加分由政府把握,其他的加分應該是高校根據教育發展的需要,給予某些有特長的學生一定的加分。比如,如果招有運動特長的學生,應該交給高校去考核,而不是地方認定。“地方性加分應該嚴格控制,地方政府實際上沒必要去組織加分,否則容易帶來大規模加分,使得加分改變性質。”
曾有媒體統計,2010年前全國各省(區、市)有近200種加分,而教育部加分僅有14種。地方性加分成為加分亂象的“重災區”。
李慶對此持不同的看法。在他看來,一些地方性加分政策并不能“一棍子打死”,如貧困地區加分區分對待、突發重大天災影響考試進程,國家采取“一刀切”政策很難做到相對公平,高校離屬地太遠又不了解具體情況,反而不如當地政府處理得靈活到位。
他坦言,現階段高校并不太感興趣加分自主權,因為讓高校來定哪類學生該加分、哪個地區該加分并不易實現。“真正把這個權利交給高校,高校可能不知道該怎么做。我不希望高校在短期內行使這項權利,但是希望這項權利能夠給高校保留下去。等到高校有招生自主權的時候,這項權利的作用將會被發揮到極致。”
專家觀點
如何保證人才選拔的多樣性
有網友提出這樣的疑問,大幅度削減加分后,用什么來保證人才選拔的多樣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建議,通過專業評價,而不是通過強調加分來保證人才選拔的多樣性,是未來高考錄取制度改革的一個方向。
他指出,如今最大的問題在于行政權力對專業評價抓得太緊。今年出現的發錯試卷、英語考試聽力效果不佳的高考事故,以及長期存在的高考試卷由大量大學生判卷等情況,都在質疑我國的高考測評是一個落后的評價機制。“繼續維持這種狀況,對管理者來說比較容易,但對學生、高校的傷害最大。”
何謂專業評價?在儲朝暉看來,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與測試相關的各環節都需要專業人員參與,而不是像如今讓沒有資質的人員也參與進來;保證評價過程的專業化,因為作弊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過程不專業、有空子可鉆造成的;保證評價主體是專業人員,而不是行政主體,如今所呈現的是政府在考試、招生,而不是高校在考試、招生;實行評價標準的多元化,依據學生的優勢潛力,對他進行能力表現的評價,整體發展趨勢、優勢潛能方向的確定。
“專業評價采取的不是淘汰制的思維,它不是抓住學生短處不放,也不是長短的簡單相加,而是有針對性地培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這樣學生在日后的發展中才會獲得更大的自信。”儲朝暉說。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