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高考放榜日,深圳外國語學校考生周可歆看到自己658分的成績,“心里懸著的石頭終于落地了,確定自己能上港大了”。
2015年,廣東省高考錄取分數線為一本線文科573分,理科577分。周可歆的成績排名深圳高考文科第一名。
早在今年2月,周可歆就通過“校長推薦計劃”,憑借其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優異成績獲得了香港大學的錄取意向。周可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通過校長推薦計劃的考生,只要高考成績達到錄取分數要求就能直接獲得錄取資格,并且超過高考一本線60分可以自由選擇專業”。
港大提出的條件堅定了周可歆去港大的決心,此前,她已經獲得清華大學日語專業的保送資格。“我不是不喜歡清華,我也很想去北京、去離家遠的地方看看,但香港畢竟是國際金融中心,學經濟當然要去香港。”對于為何放棄清華的保送去港大,周可歆這樣解釋。
香港大學官方微博的最近一條用繁體字寫著:港大的錄取邀請正在陸續發出,同學們密切關注申請系統和郵件哦。
比起轟轟烈烈的北大四川招生組與清華四川招生組“搶人大戰”,香港大學官方微博發布的2015年內地本科生入學6月下旬面試安排顯得格外冷清,轉發只有48條,評論也只有19條。
2003年起,香港高校開始招收內地本科生,與內地高校的搶人在每年的高考季節都占據媒體頭條,高額獎學金、國際視野、其中幾所高校位于國際前列的排名都極具吸引力。然而從去年開始,這一熱潮開始有所減退。據新華社報道,今年申請香港高校的內地考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在這一背景下,對于考生與家長來說,具有國際視野的香港高校,具有國民性的內地名校,還是逐步加入生源爭奪的海外高校,成了一個更復雜的問題。
國外院校加入生源競爭
“超過60分就行了,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市狀元。”1997年生的周可歆長著一張稚氣未脫的臉,臉上不時流露出不自覺的笑,黑框眼鏡下一雙大眼睛轉得飛快。
周可歆稱自己為“非典型性文科生”,坦言對學習語言沒興趣,希望學習金融或法律。在今年1月獲得清華的保送資格后,周可歆想不妨去試試港大的自主招生,“如果讓我考北大、清華的金融專業,不一定能考上”。
周可歆的班上一共有40名學生,獲得保送名額的有16人,其中,她是唯一選擇了香港高校的,其他同學都選擇了內地高校,比如清華、北大,還有復旦、中大。
比起往年,對于去不去香港上大學的考生和家長,今年考慮的因素更多了。
家住珠海的丁一山(化名)在朋友圈發了一條喜氣洋洋的狀態:“女兒被澳門理工設計專業錄取,國內第二名,老爸的驕傲!”丁一山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選擇了澳門高校一是成績實力的問題,女兒考澳門的學校更穩妥”。
丁一山還告訴時代周報記者,一個班上40名同學,“有好多去澳門的,去香港的沒有”。
據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香港高校每年錄取內地考生1600人左右。香港高校2003年起招收內地生,由最初8所大學增加到現在的12所。2014年,新華社曾報道過香港大學等8所政府資助院校在2014/2015學年共錄取約1590名內地本科生,數目雖與2013年相若,但申請人數減少了10%-20%,錄取的省市“狀元”或三甲人數也下降。香港中文大學取錄的內地省市狀元由前一年的49人減至17人,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的申請人數都減少近1000人。
日前新華社再次報道,今年計劃赴港入讀本科課程人數繼續減少。時代周報記者從香港浸會大學、嶺南大學以及香港理工大學處獲悉:就2015/2016學年內地生報讀本科課程,浸會大學今年申請人數為2319人,而去年有3876名內地生申請;香港嶺南大學報名人數則由去年的928人減至556人,跌幅均為40%;香港理工大學的申請人數由去年的3500人跌至2300人,跌幅達34%。
香港嶺南大學這樣回復時代周報記者:“隨著不少海外國家都銳意吸納內地生升學,很多外國院校皆簡化報讀申請流程,簽證申請和畢業后留在當地的政策都更為方便;再加上內地社會越趨富裕,令近年考慮出國的內地生人數有所上升,因此香港院校面對世界各地院校的競爭將越趨激烈,香港作為‘留學跳板’的吸引力亦有所減退。另外,內地生赴港學習,亦需考慮適應生活,以及學習環境、語言和教學方式不同等因素。”
香港浸會大學的說法也類似:“隨著內地學生赴外升學的機會增加,申請來港升學的人數持續下跌并不足為奇。由于浸大的學額不多,競爭仍然激烈,大學有信心錄取優秀的學生入讀。”
艾瑞深研究院發布的《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中顯示,2005-2014年的十年間,香港大學等港校對全國“省級狀元”的吸引力持續下降,錄取省級狀元人數逐年下降,2014年港校僅錄取2名省級狀元。
香港仍是求學圣地
不同于網絡上的冷清,香港大學在深圳虛擬大學城的招生面試場面卻如火如荼,期盼之情寫在現場的考生和家長臉上,劉思齊(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劉思齊與周可歆是同班同學,不同于周可歆以“校長推薦計劃”參加了港大的自主招生,劉思齊是在高考成績出來后,以高于平時成績的643分參加并通過了港大在深圳的面試。兩個月后,劉思齊和周可歆還將繼續做同學,一同前往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不同于周可歆對專業的執著,劉思齊則對學校有執念:“看翡翠臺長大,也經常去香港,所以我想去香港讀書,香港的金融專業最好,所以就選它了。”
在深圳外國語學校,“每年都有幾十個學生考取香港的學校,且每年都有學長學姐回校給我們傳授經驗,”周可歆說,“今年有20人考上了香港的大學,其中5個是港大”。
廣大的考生市場催生出了香港高校面試的專門服務,時代周報記者前往廣州市以及深圳市新東方英語咨詢,兩地從2013年起推出的港大面試培訓課程一直很受歡迎,報名情況火爆。廣州新東方今年一共開設了10個班,每班10人,課程共10節課,費用6000元。深圳新東方開設了6個班,每班12人,8次課收費4800元。
作為深圳考生,周可歆和劉思齊對香港都不陌生,周可歆經常和父母去銅鑼灣購物,主要是買藥和衣服,劉思齊說在香港見到明星的機會多,她是個“韓飯”,最喜歡EXO。
在2003年教育部批準香港高校向內地招生之前,內地學生想要到香港讀書并非易事。經過了十余年,內地到港留學的總人數已超過10萬人。2008年,香港政府進一步放寬政策,允許內地赴港留學學生在畢業后可以無條件留港一年。在此期間,如果找到工作,可以繼續留港。據初步統計,2008年至今,已有1.05萬名畢業生留在香港工作,成為港漂。
求學香港為了下一步規劃?
“明年這個時候我也會是一名港漂了。”王熙然(化名)對時代周報記者說。她目前在香港的一所金融公司實習,打算畢業后留在香港,這個她付出了很多努力的城市。
2012年,王熙然以705分高分被香港大學錄取,一年后分科,她選擇學習會計與金融專業,“實用性強,好就業”。王熙然這樣解釋,從高考人數眾多競爭激烈的山東省考進了亞洲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學,對于一個先后就讀于濰坊市和臨沂市中學的女孩來說并不容易,2012年整個山東省被香港高校錄取的學生只有40人左右。從她考進香港大學的那一刻,留在香港的念頭就印在了腦海里。
香港的高物價、高壓力不曾讓王熙然退卻,她說:“很喜歡香港這種自由開放的狀態,特別是學校里的學術氛圍很濃,香港是個開放包容的城市。”為了讓自己的專業得到更好發揮,也為了讓簡歷上有亮眼的一筆,王熙然選擇在一家做投資理財的金融公司實習,盡管工作忙、壓力大,但王熙然說:“年輕人就應該拼一拼!”王熙然實習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她的專業知識很厲害,人又勤奮,公司很喜歡她”。
時代周報記者從香港嶺南大學處獲悉,自2011年起,本科畢業內地生留在香港工作的人數達到80%以上,其中2014年這一人數是100%。香港中文大學也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根據2013年畢業生就業調查,內地本科畢業生約六成半于畢業后首年選擇留港工作,約三成分別在海外及香港升學,其余則返回內地發展。
2012年從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畢業的李文婷(化名)每年高考后都會被親戚朋友拉去咨詢,她總是建議說:“如果喜歡讀金融或者有出國的打算那就去香港吧,如果想回內地發展那就不要讀港校了,比如我學的是工商管理,但是不喜歡金融類,就回了北京。”
讀工商管理的李文婷如今供職于于北京某報社,她常被朋友調侃說“你一個拿到了50萬港元獎學金的人居然淪落到去做記者”。她總是呵呵一笑,自己也覺得有些可惜,“本來想著回內地壓力不會那么大,回來后發現都一樣”。
沒有留在香港的李文婷從未后悔自己選擇了香港中文大學,盡管當年她考出了680分的高分,去北京一流的大學也沒問題。“香港是個國際化大都市,在香港的所見所聞和在內地的視野完全不同。而且香港是出國的好跳板,我的同學大多都選擇出國留學繼續深造。”李文婷也曾于大二的時候去澳大利亞做了一學期的交換生,“在國際交流這一塊,香港高校的資源真的很多,幾乎每個學生都有這樣的機會”。
對深圳高考生周可歆和劉思齊來說,在香港體驗大學,然后出國讀研究生,正是她們的下一步打算。(原標題:國外院校加入生源競爭 內地生報港校人數下滑)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