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王磊 通訊員楊保國)在一個房間內,一個智能移動平臺負重30公斤,自主避障并選擇最佳線路到達多個目的地,周圍的攝像頭把該平臺的運行軌跡數據傳給電腦,很快計算出它到達每個點的精準度。這是記者近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看到的一幕。在第19屆RoboCup機器人世界杯賽即將在合肥舉行之際,作為參賽勁旅的中國科大機器人團隊展示了他們在智能服務機器人自動檢測技術和低成本化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近10余年來,服務機器人技術突飛猛進,新成果不斷涌現,中國科大可佳智能服務機器人近年來也在國際服務機器人標準測試中多次名列前茅。但智能服務機器人如何走向產業化,一度遇到瓶頸。
“傳統的服務機器人性能檢測一直停留在主觀觀測和定性評價階段,在自動檢測技術、工藝和裝備等方面,國內外都處于空白。”中國科大計算機學院陳小平教授說,例如對某個技術環節進行修改后,服務機器人的相關性能有哪些具體變化,只能靠研發人員的主觀觀察,或者進行定性測試(比如抓一只杯子,觀察是否成功),這種過于粗略的做法遠遠達不到科研所需的性能檢測要求。“從產業化的角度講,產品的質量檢驗就沒有保證,這是服務機器人工業化生產的致命瓶頸之一”。
為此,中國科大聯合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內外高校,與歐盟第7框架項目協作,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服務機器人自動檢測技術研究,對服務機器人性能指標體系、性能因素與組合模型、數據采集與分析手段、參數辨識與模型重建技術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在此基礎上,引進國際領先的運動跟蹤設備,自主研發服務機器人性能檢測系統,并完成了首批實驗測試。
“成本高是當前服務機器人產業化的另一個重要瓶頸。”陳小領說,中國科大為此啟動了“可佳低成本移動平臺”項目,在可佳機器人底層平臺的基礎上,對主要零部件進行了國產化改造,對底層控制和感知系統進行了優化和升級。目前已完成兩臺“可佳通用移動平臺”原理樣機的研發,并利用服務機器人自動檢測系統進行了性能檢測與評價,效果良好。與可佳三代服務機器人底層平臺相比,該移動平臺的硬件成本降低了75%。在此基礎上,通過生產工藝和批量生產等工業化手段,有望進一步大幅降低成本,最后達到每臺幾千元左右。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