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破了700萬大關后,高校畢業生人數在今年一躍達到749萬,增長勢頭不減。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教育部門及各相關研究機構對部分專業亮起“紅牌”,頻發預警。中國青年報記者結合多方數據,對在求職中競爭力有限的專業進行了歸類與分析。
“紅牌”專業有哪些
2014年10月,教育部通過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了2012年和2013年低就業率本科專業的“黑名單”,食品衛生與營養學、生物科學、旅游管理、市場營銷、動畫、表演等榜上有名。該名單還根據地域性差異,細致羅列了分省就業市場情況,綜合上榜數頻率最高的專業與全國榜單重合度較高。
自2010年始,致力于大學生就業數據挖掘的麥可思研究院根據前3年綜合考量的數據,每年發布一個本科和高職的代表性專業預警榜。該榜單中“紅牌”專業為失業量較大,就業率、月收入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屬于高失業風險型專業,“黃牌”僅次于紅牌,“綠牌”則與紅牌相反,為需求增長型專業。
在過去6年的預警榜上,法學和生物工程年年都屬于“紅牌”專業,動畫、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及體育教育次之,上榜5次;英語專業4次上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經濟與貿易、美術學3次上榜。值得注意的是,在15個歷年上榜的“紅牌”專業中,5個是理科相關專業,4個與藝術相關。
2011年的預警榜與前一年相比,“紅牌”專業從類目到排序均一模一樣;2015年的榜單則較上一年度的榜單變動最大,生物技術、動畫兩個專業退出“紅牌”序列,應用物理學、應用心理學及音樂表演首度上榜。
山東大學2013級英語專業的盧馨迪同學捕捉到了這些改變。讓她感到開心的是,自己所學的專業在2014年的榜單中“由紅轉黃”。“剛入學的時候知道自己學的是‘紅牌’專業,特別后悔,簡直想退學重考了。”盧馨迪說,作為外語類保送生,她不能轉入非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學習,看到英語專業從2014年開始成了“黃牌”專業,就業前景相對有所改善,她才稍微放下心。
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數據發現,“綠牌”專業每年均有較大變化,但基本均為工科專業,而“紅牌”專業較為“穩定”,變化不大。
麥可思研究院的專家馬妍這樣解釋榜單變化的原因:一方面與社會經濟的總體情況是相關的,其次是國家政策對于產業、行業的影響,還有就是該專業總體的開設數量,是否出現某專業開設過于密集的情況,以及其他一些影響因素。她同時說,三類專業沒有具體的邊界,但是有些“紅牌”專業表現出“持續性”。
冷門專業難找對口工作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解釋道:“不好就業的專業分兩類,一類是畢業生數量嚴重過剩,大規模擴招、擴建導致其成為‘紅牌’專業;第二類要看其學科的屬性,比如哲學、歷史學,這些專業本身比較小眾。”
在中國青年報記者進行的走訪中也發現,多數受訪者認為“就業難”的專業是哲學專業。然而記者發現,哲學專業并不在“紅牌”專業榜上,僅在教育部統計的浙江省就業率較低專業中出現過一次。
據麥可思研究院公關經理周悅介紹:“冷門專業多指畢業生規模非常小、涉及的院校數量也非常少的專業,這類專業我們通常不會納入三類專業計算。但公眾也應予以關注。”
湖北某以理工科見長的院校2012級哲學專業的李夢琪,對未來的發展一直很迷茫,她實在想不出什么就業方向是和她的專業對口的。大連工業大學2009級數字媒體專業的譚雪同學也說:“我的同學中沒有一個找到對口工作的,干什么的都有,賣家具、進銀行、做淘寶、賣衣服,反正目前沒有成功進入設計行業的。”
智聯招聘《2015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從已簽約的學生處調研得出,近四成大學畢業生就業并不對口。相比之下,工學專業、醫學及管理學,因其知識實用性較高及行業排他性較強,就業對口率均在60%以上。
以被稱為“萬金油專業”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為例,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在麥可思研究院2015年發布的數據中,該專業在“2014屆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較低的主要本科專業(前10位)”中排名第8,就業和專業相關率僅為45%。愛拼網《各專業就業前景報告》顯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行業分布情況“很廣”,“教育/培訓/科研”、“金融/投資”、“房地產/建筑”、“影視/傳媒/出版”均在列,具體職位包括銷售代表、銷售行政專員/助理、客戶服務專員/助理等。
大學設非優勢專業現象常見
華南理工大學2012級新聞學專業學生孟凡,最近正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實習。她說:“我的學校在廣州雖然還可以,牌子蠻亮,但是在外地面試,人家基本不知道華工還有新聞專業。”今年本科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俞莎同學發現,相較于同專業、就讀于以文學類專業聞名的高校的學生,俞莎“專業課縱深不夠是最大劣勢”。
曾在北京工業大學讀翻譯系的郭雨萌,在以理工專業為優勢專業的大學讀哲學系的李夢琪,他們讀的都是學校的非重點專業。
以傳媒方向為例,中國青年報記者用“傳媒、新聞、廣告及傳播”為關鍵詞,對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包括7所民辦學校)是否設有相關學院及專業的情況進行了統計。
在66所院校中,近60%開設了傳媒相關的專業。7所綜合類、兩所體育類、1所軍事類及1所民族類均設立了該專業,在語言類、財經類、師范類和理工類院校中,半數及以上的院校設立了該專業,只有3所醫科學校并未開設傳媒相關專業。
進一步觀察專業設置規模,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在上述開設傳媒專業的39所高校中,設有傳媒相關學院的有26所,僅對應“系”的又分兩類,其中5所將該專業置于人文學院等其他學院中,還有3所院校的傳媒專業作為系單獨存在。另有12所相關專業或學院皆與“藝術”字眼相關。
理工大學設文史院系,語言院校“發展計算機”,此類現象比較常見。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中心一位老師認為,這一現象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結合每個學校特點去分析專業的競爭優勢。“對于北外來說,在英語這樣的基礎性品牌專業上,要繼續保持和加強培養質量,鞏固排頭陣營;在法學、計算機等新興專業上,應結合學校優勢,培養‘外語+專業’的高競爭力人才。但語言仍是畢業生的突出競爭優勢。”
中國青年報記者統計發現,不少特色院校建系辦學的初衷正是依托和發展自身原有的優勢。北京外國語大學主打國際新聞與傳播,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系以農業與鄉村傳播為特色,北京體育大學建立體育傳媒系,立足“大體育、專新聞、泛傳播、全媒體”,與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互動較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專業性不強是源于專業資源水平不夠,“資源很好就沒有這種情況了,比如清華的文科專業,水平并不低,學校性質不起決定作用”。
(文中受訪學生均為化名)(本報記者 王景爍 實習生 王思遠)
大學專業增減誰說了算
伴隨著2015年高考結束,各省高校擴招的數字紛紛被統計出來:北京一本高校擴招1491人;廣東9所二本高校擴招且多數學校新增專業;江西已爭取省外高校追加預留計劃2888名……與這些數字相伴的,是各校新增專業數。
今年3月底,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備案或審批結果的通知》,將2015年新增及撤銷本科專業名單公之于眾。據統計,教育部直屬高校新增76個專業,撤銷9個專業。另有大量省屬高校也加入新增專業的陣營,如遼寧省增加37個專業,山西省26所高校合計新加47個專業,陜西30所普通高校新增66個學士學位授權專業。
新增專業中很多早已被亮“紅牌”。高校專業的設置及增減究竟有何依據?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以下簡稱“《管理規定》”),第九條“高校設置專業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中列出了六點基本條件。除“有穩定的社會人才需求”之外,也提出了“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專業的師資及辦學條件”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專業設置上,市場因素和高校自身條件應該并重。“前些年出現過一些學校沒有客觀公正地考察自己是否具備開設專業的條件,僅僅為了招生規模,‘拍腦袋’設置了自己沒有能力開辦的專業,后面的問題就會很多。”他說。
儲朝暉同時指出,剛剛升級的學校(如剛從專科升為本科的),快速擴招的學校、合并的學校等增加專業的盲目性比較強。
日前,安徽省教育廳要求,“為避免過度、過快設置和重復設置,原則上,各校年度新增備案類和審批類專業基礎指標5個”,對省內專業變更數量進行了限制。
在專業設置的環節上,什么因素最重要?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湖北省教育廳高教處鄧處長,獲悉該省專業設置的流程是:各高校按照自己辦學情況提出增減專業的書面材料申請,省級教育廳根據就業率、市場需求、“布點數”及辦學規模等情況進行建議、指導和傳遞信息,通過推薦后再由國家教育部審批,具體細節按照《管理規定》操作。
拿英語專業來說,湖北省內除教育部直屬的8所高校之外,59所省屬高校中目前已有57所開設了英語專業,“在這種情況下,若其他兩所還有相同請求,我們會建議其慎重考慮”。
此外,《管理規定》還提及了設置專業要分3種類型,設計了不同的評議環節。
若高校根據《專業目錄》設置專業(國家控制布點專業除外),需在申請前經校內專業設置評議專家組織審議。若設置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則比前述多了“教育部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專家委員會”評審一環。若高校設置尚未列入目錄的新專業,則有三至四次審議機會:校內專家、公示期間教育部委托的相關教學指導委員會、公示期后高校主管部門專業設置評議專家會、上報后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學科發展與專業設置專家委員。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強調了審議的重要性。“在設置專業時,應該由專門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結合專業的社會需求、全國其他高校開辦情況、本校的辦學定位、條件等進行充分的論證,而不是由行政領導拍腦袋決策。簡單地說,就是要實行大學的現代治理。”他說。
他認為,第三方機構的調查數據因為和高校沒有直接利益關系,數據更客觀,更便于作為高校設置專業的參考材料。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楊東平也認為第三方機構較為理性,但他同時指出,“現在主要的問題是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太少,還只能作為一個方向。”
據鄧處長介紹,湖北省致力于推出一個“專業評估”的機制,“我們首先選擇了‘英語’和‘計算機’兩個專業,打算將省內有這些專業的學校羅列下來放在網上,接受打分并依分數排序,向社會發布,也給學生、家長及高校提供參考”。(本報記者 王景爍 實習生 王思遠)
“紅牌”專業學生如何突圍
加修雙學位,跨專業讀研
自從得知自己被調劑到了哲學專業,湖北某211高校2012級學生李夢琪對于未來更迷茫了,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班上幾乎沒有哪個同學是自愿選擇這個專業的。
修讀數字媒體專業的畢業生譚雪也說:“我們是通過美術藝考進入大學的,基本就只能選擇這樣的‘紅牌’專業了。”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興趣愛好、就業容易及大學調劑是2009屆和2010屆本科畢業生填報志愿時選擇專業的3個主要理由。對應6年來15個“紅牌”專業,以物理學類、教育學類專業為例,39%的學生是調劑來的。
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規定,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經學生同意,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學生所學專業。
這從側面說明,高校有決定學生是否可以轉專業的自主權。據報道,多數高校允許學生更換專業,有少部分高校設置了成績、比例等門檻。也有高校是不允許轉專業的,比如截至去年12月,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學生就不能更改專業。
除了努力轉專業,多數學生選擇了加修雙學位,或者跨專業讀研。
選修雙學位,為實現跨專業就業做準備,是“紅牌”專業學生常見的突圍方式。
目前,李夢琪正處在考研準備關鍵期,因為想跨專業考法學研究生,暑假期間她從早到晚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為了增加自己法學的專業儲備,她在武漢大學選修了法學的雙學位。
李夢琪說,在得知哲學2011級的學長考研無一成功的消息后,她孤注一擲,到了大三下半學期,就把重心偏轉到了自己在武漢大學修讀的法學雙學位上。除了完成作業和結課論文,她幾乎不會在專業課上多花精力,甚至有時上課也不去。李夢琪班上共有31名學生,其中23人選修了雙學位;同校英語專業畢業班的21人中,作出同樣決定的有17人。
東北大學2013級英語專業的譚志娟也有類似考慮,“感覺語言只能作為一個工具,就業方向不明確,專業性不強,才想要多一張文憑武裝自己。雖然直接用英語就業有點難,但如果能找到明確的就業方向,英語會成為我的競爭優勢,所以本專業的學習我也不會放松”。
學精本專業,做好專業探索
李夢琪努力想考的法學專業,在麥可思研究院統計的“紅牌”專業中,6年來年年被點名,出現頻次位列第一。李夢琪解釋說:“雖然知道法學也是‘紅牌’專業,但我確實對它有興趣。雖然就業前景堪憂,但至少就業方向更明確些,努力起來也更有針對性。”
暨南大學翻譯學院2012級學生楊睿說,自己目前最想做的事就是將本專業學精,達到一定的水平,從事專職翻譯甚至同聲傳譯的工作。
華中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朱若霞表示,楊睿提到的“學精本專業”,李夢琪選擇的跨專業考研,以及譚志娟看好的成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都是可供“紅牌”專業學生選擇的突圍方式。朱若霞同時建議:“不管什么崗位,都強調實踐經驗,僅僅認真學好專業課程或拿雙學位,對求職并無太大幫助,爭取相關崗位的實習實踐機會,比多讀幾本書重要得多。”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俞莎,就用兩個暑假加一個寒假感受了報社、電視臺、網站的不同工作氛圍。華中科技大學剛本科畢業的同系學生楊咪也有相同的思路,“大學階段,我把文科生能嘗試的實習類型都做了一遍,還在電視劇劇組給三線明星做過經紀人。”她說,豐富的實習經歷讓自己早早確立了方向,最后順利找到了新媒體運營的工作。
北京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一位老師認為,“紅牌”專業和“黃牌”專業學生應增強通用的就業力技能,諸如團隊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提高語言、計算機技能,再結合專業所學去面對就業市場的檢驗和選拔。
對此,北京一所部屬高校2012級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李如玉頗為認同。
去年7月,李如玉在北京一家公司進行了為期3周的實習,她深感大二學生專業技能有限,很多工作無法上手。“那次實習給我提了一個醒,自己要去實實在在地學習一些技能,被動等安排是不行的。”李如玉說,接下來的1年里,她認真學習了本專業和金融第二學位的知識,托福考試和全國計算機三級考試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影響就業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專業能力,一個是綜合素質。”朱若霞說,專業對就業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為本科教育更多的是通才教育,強調的是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她認為,“紅牌”專業的學生不需要過分焦慮,而進入所謂的“綠牌”專業,也不等于進入了保險箱,“學有所長,任何專業都可以是好專業。”
至于“紅牌”專業學生該如何判斷自己是該“堅守陣地”還是“另謀出路”,朱若霞給出的建議是:“首先考慮個人的能力和興趣,其次要對原專業和其他可供選擇的專業進行專業探索,然后再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她說,專業探索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專業的定義、學習內容、師資力量、相關專業、對社會和生活的作用、大致就業方向、之前的就業狀況、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等。
“諳熟這些后,如果仍然認為自己需要轉專業或跨專業的話,就大膽做,無論是適應新的學習還是就業,都不用擔心因為起步晚而難以跟上進度,你甚至還會超過該專業沒有進行過專業探索的同學。”朱若霞說,對于提升競爭力來說,學生真正用心有時比外部的資源更關鍵。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贊同:“就業率再低,也不代表這個專業的每個學生就業情況都不好,優勢潛能不在這個方向的人就業肯定會出問題,但如果在這個方向,就也不會差。就業主要和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點有關。”(文中受訪學生均為化名)(本報記者 王景爍 實習生 王思遠)
記者手記:“紅牌”亮給學生,更亮給高校
麥可思研究院專家馬妍指出,“紅牌”“黃牌”專業誕生的背后,是畢業生人數遠大于社會需求,學校培養質量達不到崗位要求,以至于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的局面同時發生。
這透露出3個關鍵信息:一是,在供大于求的畢業人才市場,想要脫穎而出必須有過硬的個人能力;二是,在千篇一律的同專業同質化教學中,院系須有完善及特色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成才;其三,在形勢不定且各區域存在差異的外部大環境下,高校設置專業不應與社會實際需求斷層脫節。
筆者通過與十多名“紅牌”專業學生交流發現,他們中大部分人因為當初的信息不對稱,對所選專業并不了解,初入門對專業也不感興趣,學習過程中習慣于按部就班、等待安排,難以將興趣、特長及所學專業良好結合。而成功“逆襲”者,必不可少的是堅定明晰的目標規劃,領先于同齡人的實踐力和駕馭專業的能力。
華中科技大學就業指導中心老師朱若霞總結指出,“純文科”和“純理科”專業比較容易掛“紅牌”,這恰恰說明了“紅牌”專業的特點,即專業對口的就業市場面較為狹窄,如果選擇與專業關聯度不大的工作,去當“萬金油”,看似哪里都能派上用場,但口徑太寬的話,學生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較難養成,“樣樣精通,樣樣稀松”。
“紅牌”專業的學生里也不乏佼佼者,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比“綠牌”專業畢業生更寬的就業選擇空間。這些成功者能“殺出重圍”,主要在于積極的自我完善。
修行雖在個人,但還須師傅領進門。“紅牌”并不只提醒學子,也為高校敲響了警鐘。近年來,不少專家及人大代表強調,關注市場需求是高校設置專業的重中之重。
市場是培養人才的輸出方向,若兩者錯位,短期來看,大量青年無法實現個人成長成才,長期來看,單位、企業缺乏對口人才。這易形成惡性循環,挫傷學生、高校及用人單位的積極性。
目前,市場需求的重要性雖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視,但高校踐行起來卻并非易事。行政決策起過多作用等都說明,高校專業設置的專業化調研工作遠遠不夠。另外,高校參考的一些就業數據,往往是綜合前兩三年的情況發布的,有時也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如果高校已經開設“紅牌”專業,就應負責到底,對于在校學生應多加引導,組織經驗交流會或職業規劃大賽等活動,促進學生提早做職業規劃。對于看重實踐能力的專業,高校應積極鼓勵學生實習,多與相關單位對接,拓寬學生實踐渠道。
當學生具備過硬的素質能力,高校擁有專業培養的綜合實力,學科方向及規模與市場貼得更近,“紅牌”將不再是受困的禁區。(王景爍 《 中國青年報 》)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