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人民日報:第二個“屠呦呦”何時到來

關注微信

人民日報:第二個“屠呦呦”何時到來

時間:2015-10-20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趙永新

今后我國“會有更多人不斷地獲得諾獎”,諾獎得主將“不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批”;“在當今我們擁有人才、經費和平臺優勢的情況下,我們不用懷疑,諾貝爾獎將蜂擁而至”……

科技大咖們的這些暢想,聽著也是醉了。

屠呦呦先生獲諾獎的“零突破”,徹底打破了“中國科學家與諾獎無緣”的魔咒,極大增強了國人的信心,科技界更是歡欣鼓舞。但暢想歸暢想,現實歸現實——今后中國的諾獎會“蜂擁而至”嗎?

回顧自1901年諾獎設立至今頒發的科學獎項,無論是鐳的發現還是晶體管的發明,無論是DNA序列的測定還是青蒿素的提取,無一不是為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原創發現(發明)。諾獎秉承的兩大標準——“原創性”和“對全人類做出重大貢獻”,從來沒有變過。換言之,諾獎并非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誰想拿就能拿的。

重大原創成果的出現,離不開科學高效的體制機制。屠先生的獲獎,并沒有消除阻礙創新的體制機制積弊。科技人員申請課題時依然要到處燒香,而且要絞盡腦汁、仔細算計未來3年、5年可能要花的每一分經費;評選院士期間,許多候選人(單位)依然在費盡心思、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去“做工作”;各種行政色彩濃厚的考核、評獎和“人才計劃”,還在無謂地消耗著科技人員寶貴的科研生命;以論文、數量論英雄的評價機制,仍像無形的鞭子驅使著科技人員想方設法多發論文;論文抄襲依然大行其道,學術打假依然雷聲大、雨點小……雖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各項舉措已經頒布,但真正落地尚需時日。

屠先生的獲獎,并沒有改變我國“大多數跟隨、極少數領先”的科技現狀。雖然近年來我國的科技進展突飛猛進,但別忘了發達國家也在一日千里地發展,國內外一些研究領域的差距還在拉大。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的源泉,雖然我國的科技投入已躍居世界第二,但用在基礎研究上的經費占比還不到5%,遠遠不及日本、美國。雖然我國的科技人員有300多萬人、位居世界第一,但真正領先世界的領軍型人才屈指可數;雖然我們的科研平臺鳥槍換炮,但絕大多數先進儀器和實驗試劑還依賴進口。

除了“硬件”,科技的繁榮離不開勇于質疑、平等交流、自由探索、積極合作的創新文化。“槍打出頭鳥”的古訓,“羨慕嫉妒恨”的紅眼病,“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學霸作風,“成者王敗者寇”的世俗眼光,無處不在的“院士崇拜”……都在無形中束縛著創新的手腳,抑制著“異想天開”的種子。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言過其實的豪言壯語只能自欺欺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如今有實力宣稱“有一批科學家獲諾獎”的,不是我們,而是鄰國日本。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日本已有24位科學家獲得諾獎;該國一年同時有兩三位科學家斬獲諾獎,已經不是什么新聞。

在諾獎“零突破”面前,自信應該有,自大要不得。只有正視差距、直面問題,遠離浮躁、腳踏實地,切實革除體制機制弊端,大力培育健康的創新文化,少當“社會活動家”、多坐科研冷板凳,中國才有希望早日迎來第二、第三乃至更多個“屠呦呦”,逐步縮小與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差距。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