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著名旅美藥物學家、南通東英藥業董事長黃樂群啟程赴美,應邀參加美中醫藥開發協會的年會演講,主題是向留美華人介紹如何回國創業。創業有成的黃樂群說,這兩年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熱情很高,他經常接到美國、歐洲各種華人科技協會、社團的邀請去傳授創業經驗。
江蘇正迎來史上最大的海歸潮。但對于很多高層次海歸來說,手握高端技術,創業不愁項目,但要將滿腔的創業熱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產品,實現從科技專家向科技企業家的轉變,并不容易。
每位創業海歸都有一個報國夢
8月30日,記者走進蘇州高新區留學人員創業園內的漣漪信息蘇州科技有限公司,這是留美博士劉楊今年剛注冊成立的智能安防公司。略顯擁擠的120平方米的辦公室內,一張孫中山的巨幅肖像畫格外引人注目。劉楊說,孫中山是他的偶像,“他在國家危難時候回國,我在和平年代回來,但我們的目標一致——把祖國建設得更強大。”
1978年出生的劉楊在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畢業,工作后在硅谷創辦了一家物聯網公司,專門生產家庭智能安防系統,因產品契合美國家庭需求深受歡迎。“我是中國人,我在美國做得再好也是美國企業。”這是劉楊回國創業的理由。去年,劉楊參加蘇州市政府舉辦的北美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并獲得特等獎。為了安心在蘇州創業,劉楊轉讓了美國公司,把妻子和孩子帶到了蘇州。手握核心技術的劉楊信心滿滿,他說自己的目標是在5年內做全球智能安防領域的NO.1。
南通聯亞藥業有限公司總裁張國華博士回國前是美國最大的仿制藥TEVA公司的副總裁。擁有高薪和公司股份的張國華并不安于國外的優越生活。“美國仿制藥的替代率已經達到85%,國內這塊還是空白,我希望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讓中國人用上物美價廉、安全有效的進口藥。”抱著這個理念,張國華2006年回到家鄉南通,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沉寂五年后終于在2012年實現第一款仿制藥成功上市。如今張國華的團隊手握17個經過美國權威機構認證的仿制藥,未來五年銷售收入可達10億元人民幣。
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劉楊、張國華類似,很多高層次海歸在國外都已經擁有體面生活,即便回國也能輕松找一個金領職位,他們回國創業,更多為一圓自己的報國夢。
融入本土,創業海歸要學會與政府打交道
8月29日,記者在無錫采訪一家剛剛從留學創業園孵化畢業的企業——江蘇三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進入廠區,只見一群穿著統一工作服的人員正在忙碌著。工作人員請出其中一位滿臉胡茬的人員介紹說:“這是我們公司的負責人李崇。”記者很難將眼前這位老板與5年前剛回國時那個身材瘦削、西裝革履、長發飄逸的“小鮮肉”李崇等同為一人。
“是創業改變了我。”幽默的李崇博士自嘲。為打破歐美和日韓OLED發光材料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和限制,曾在日本富士電機做研究員、首創CCM技術的李崇2009年帶著200萬元積蓄回國創業。
“我這個領域國內高校基本沒有專業培養,剛開始我招了一些關聯專業研究生,他們看我研發了兩三年市場還沒起色紛紛離開,我只好再招一些有潛力的大專生慢慢培養。”五年研發期間,李崇不僅搭進去所有積蓄,還借遍了親戚朋友。最困難時,父母給他的9萬元結婚錢都被用來墊付了工人工資。好在,堅持終于有了回報,高性能有機發光材料終于迎來了春天,去年公司銷售收入突破千萬元。
李崇說,除了市場開拓的艱辛,對于長久在國外工作的海歸來說,學會與地方政府打交道也是一門學問。
對此,曾在美國開過公司的蘇州漣漪信息蘇州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楊也是深有感觸。他說,在美國注冊一個公司,只需要在網上填寫一張表,將表格電郵給類似于國內的工商管理部門的機構就行,兩分鐘就可以搞定所有程序,但在國內辦企業的行政審批程序要復雜得多。今年8月,中國和全球化智庫發布的《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也顯示,49.1%的海歸創業者表示曾有過失敗經歷。有近三成海歸認為回國創業的最大劣勢是不會與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審批阻礙。劉楊建議,政府在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過程中,簡政放權的力度可以更大些。
學會分享,讓創業之路更平坦
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九華路888號一個新建廠區,四棟外觀時尚的嶄新廠房拔地而起。記者9月1日探訪時,十幾位工人正忙著裝修門頭。廠房的主人,江蘇德明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范平一自豪地說,再有一個月,散落在各地的公司就可以整個搬到新廠區了。
從決定到南通創業,到擁有3.6萬平方米的獨立廠房,產品年銷售額超億元,成功“創”出一番事業,范平一僅用了短短4年。是什么讓這個80后的創業之路如此平坦?范平一說,是分享。
今年32歲的范平一出生在山東泰安,在德學習工作7年,擁有德國安斯巴赫國立技術大學經濟管理和德國哥廷根大學企業管理雙碩士學位。在德期間,他曾在哥廷根大學化學系系統學習了高分子新材料類專業知識,為歸國創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擁有核心技術的范平一深知,要將技術轉化為得到市場認可的產品需要大量資金。此時,一些風投看中了他的項目。“我從中選擇幾家真正重視企業發展的投資公司洽談。”經過刪選,范平一選擇與兩家國際知名投資公司合作,目前范平一在公司占有40%股份。
在不少海歸創業者看來,自己辛苦創立公司,擁有核心技術,大部分股份被別人占有不劃算,但范平一不這么想。“我一個人做,一年銷售額也做不到1000萬,我與他人合作,做大蛋糕,如果年利潤達到1個億,那我一年就能掙4000萬元。”
其實,很多創業有成者都是在學會分享后收獲了成功的喜悅。與范平一相比,南通聯亞藥業有限公司總裁張國華在公司的股份更少,因為在他自己一手創辦的聯亞藥業中,他自己的股份不到10%。“但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我的技術變成了市場銷售的產品,為老百姓帶去了物美價廉安全可靠的藥品”。張國華說,美國很多公司的CEO個人股權一般占5%-8%之間。記者采訪發現,一些目前仍在原地苦苦掙扎的創業者所缺的,正是一種分享和合作意識。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