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新方案
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985工程”建設、“211工程”建設,作為一個獨立的工程,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
那全國兩千多所高校,是不是就沒有沒有這種類似985、211的分層分類了呢?換句話說,國家以后在對全國所有高校的支持上,是否都一碗水端平了呢?
這個問題,可以這么回答:在機會公平上,一碗水端平了,所有的高校都平等地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在最終的投入上,并不是每所大學均分國家所有投入,國家仍然有重點地進行建設。
二、三類高校標準
這是因為,根據國務院最新發布《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央又把所有的高校分成了三類:
第一類:“擁有多個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在多領域建設一流學科,形成一批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一流學科,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前列。”
第二類:“擁有若干處于國內前列、在國際同類院校中居于優勢地位的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圍繞主干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
第三類:“擁有某一高水平學科的大學,要突出學科優勢,提升學科水平,進入該學科領域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
三、三類高校解讀與所覆蓋學校
第一類,是定位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因為要求學校要“擁有多個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學科”,已經進入985工程的北大、清華之類的綜合性大學,和已經進入985工程建設高校的部分覆蓋領域較寬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學可以定位在這一類。
第二類,是定位在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沖擊“特色型”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學。如果說第一類主要是對綜合型大學說的,這一類就是對綜合實力較強的特色型大學說的。目前已經進入985工程的部分綜合型大學、大部分特色型大學,以及一部分211工程大學,都可以定位在這一類。
第三類,是定位在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大學。主要覆蓋的是辦學特色明顯、總體規模較小、沒有形成特色學科集群的大學。個別985高校(沖擊不上第二類的)、很多211高校,以及一些在以前的211工程建設中的因為地域平衡等原因沒能進入的較高水平的特色型高校,都可以定位在這一類。
全國兩千多所高校,是否都能夠對應到這三類里面呢?當然不是。因為還有很多高校只是在按部就班地辦學而已,根本沒有“某一高水平學科”。這類高校,其實就是國務院《方案》里沒有提的第四類。
理智的說,并不能讓全國所有高校都去爭創世界一流,認清自己的定位,在自己的辦學領域、辦學地域,有所作為,力所能及地培養出經濟社會發展和當地發展需要的人才,這類學校的辦學使命也就大致達到了。
四、大學建設:素其位而行
按照“古語今世”的定位與風格,總是要拽上幾句古文,一來與讀者共讀優秀傳統經典、傳承傳統文化,二來將今人的思想與古人的思想進行印證。
寫到這兒,我想到的是《中庸》里面的句子: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譯文:君子基于現今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于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于貧賤的狀況,就做貧賤人應做的事;處于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做的事;處于患難之中,就做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君子無論處于什么情況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中央部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各高校應該“素其位而行”,認真分析自己高校的水平,在中央部署的三類(加上沒法進入的共四類)高校中,找準定位,制定扎實可行的措施,提高辦學水平,沖擊世界一流。
對于沒有條件沖擊世界一流的高校,“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是好的,如果遵循教育規律,的確可以創造出條件,可以干。這也是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為了政績,喊口號、放衛星。“貧賤”之人硬去干“富貴”之事,那是打腫了臉充胖子,后果很嚴重。
這句話有意思,以此作結: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