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美國名校錄取率持續降低 更青睞美高畢業的中國學生

關注微信

美國名校錄取率持續降低 更青睞美高畢業的中國學生

時間:2016-04-06來源:新快報 作者:zhujunwei

 2016美國“藤校”錄取發榜——

  美國東部時間3月31日下午5點(北京時間4月1日早上5點),美國常春藤大學2016年常規錄取結果統一發布,錄取率再創新低。結合去年12月起陸續發放的“早申請”提前錄取結果,今年美國本科頂尖名校錄取形勢繼續嚴峻,錄取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地來自美國高中。

  ■新快報記者 李楊

  現狀

  ●提前錄取

  頂尖名校“早申請”錄取率 不斷下降,不足10%

  宜校網聯合創始人、留學數據分析專家丁亮博士向新快報記者透露,美國頂尖名校的提前錄取結果,其實已經預示了今年美國本科名校錄取競爭的激烈程度。

  丁亮分析,從已公布的常春藤數據來看,對比2014及2015年的早申請結果,除了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兩所高校的錄取率在2016年有所上升外,其他常春藤學校以及同檔次的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錄取率都在不斷下降。尤其是后兩所名校,在早申請的錄取階段,錄取率已經低于10%,達到歷史新低。

  而美國頂尖本科院校今年錄取的中國學生數據,據宜校網不完全統計,哈佛大學在大陸提前錄取僅兩人,且均為外籍;普林斯頓大學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也為兩人,都在美國高中讀書;耶魯大學提前錄取的中國學生為六人,其中一名為外籍。

  “這些數據直接預示了美國名校的申請一年比一年激烈,門檻不斷抬高。”丁亮說。

  ●常規錄取

  比去年下降不少,常規錄取率低于5%

  而從“正常批”的申請和錄取數據來看,錄取率更是低得驚人。據宜校網統計的數據,目前為止,今年和去年8所常春藤名校和部分其他知名高校的常規申請錄取率,除了布朗大學和耶魯大學,基本都有明顯下降。

  舉例來說,麻省理工學院今年共收到19020份申請,錄取1485名(656名是提前錄取),總錄取率為7.8%,常規錄取率已低于5%,而去年該校的總錄取率為8%。再比如斯坦福大學,今年共收到43997份申請,共錄取了2063名,其中常規錄取1318人,總錄取率僅為4.7%(去年這個數字是5.1%),常規錄取率更低至3.6%。而杜克大學、西北大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名校,常規申請的錄取率都在10%左右,均比去年有不小的降幅。

  分析

  未來讀名校本科,要看畢業高中和競賽獎項

  在數據面前,丁亮分析認為,美國名校錄取率不斷下降,門檻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一是因為美國學校對中國生源的依賴性降低,二是前幾年招收的中國學生問題逐漸顯現。

  A“美高效應”顯現

  分析近幾年美國名校錄取的中國學生母校來源,不難看出,幾乎都來自于國內一線城市和少數二線城市的頂尖高中,以及以美國優秀高中為代表的海外高中。

  丁亮分析稱:“美高留學大潮(去美國高中讀書)大概是兩三年前開始的,目前潮頭的這批學生相繼高中畢業,加入美國名校的申請行列中,他們比起國內高中畢業生有諸多優勢,所以美國名校越來越多地把錄取給了來自美高的中國學生。這個趨勢在接下來幾年會更加明顯。”

  B 標準化考試不再是區分學生的標準

  記者發現,被美國名校本科錄取的中國學生,盡管都擁有較高的標準化語言成績,但都認為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高分,哪怕滿分,在美國名?磥矶妓悴涣耸裁。“他們都知道中國學生為考試會去勤奮練習和刷分,拼分數是很傻的。”

  丁亮對此也表示,過去幾年,不斷重復使用舊題的SAT考試讓中國高分考生暴增,美國頂尖名校早已不認為標準化考試成績能區分中國學生了。“他們一方面把更多的名額給美高或者在美高有交換經驗的學生,另一方面更加看重高含金量活動競賽獎項。”

  C 活動競賽要看“硬貨”,包裝浮夸未必中用

  丁亮指出,美國名校錄取看重學生真實的學術背景和社會活動能力。在高選拔性、高含金量的競賽活動中獲獎,絕非容易造假的事。所以,目前美國頂尖名校錄取的中國學生,絕大多數都有參加高級別競賽并且獲獎的背景。“包裝浮夸的活動經歷已經越來越難以讓名校招生官信服,要讓名校青睞,還得要有硬貨!”

  聯想到如今國內越來越被“高亮”的“背景提升”留學產品,是否找對了美國名校的胃口,還很難說。作為未來世界優秀人才的培養地,美國頂尖院校更希望尋覓到實力強大、個性獨特,能為學校和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學生。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