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毫不起眼的羽毛,能有多大價值?
天津科技大學大三學生趙榮巖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普通的羽毛經他的團隊研發出的獨家技術處理后,便可“身價增倍”,成為一種環保綠色的新型材料。用途廣、價格低、零污染,還可以避免傳統焚燒廢棄羽毛產生的大氣污染,可謂“一石多鳥”。
近日,趙榮巖帶著這個名叫“飛羽”的環保創業項目,參加了天津市首屆青年環保公益創業大賽并捧回了金獎。
這是一場不同于以往的創業大賽,所有的創業項目都圍繞一個核心——“綠色、環保”,吸引了近千名創業青年、知名企業家、創投服務機構和環保人士的關注。
“環保創業的背后,是創新思維。”大賽評委、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振說,大學生環保創業項目,大致分為科技類和實踐類兩大方向,都需要對生活深入的觀察,特別是創新的思路。
沒有人會否認環保領域創業的前景。然而,由于環保行業的特殊性,創業者面臨一些進入門檻,既需要市場培育周期,又對政策和資本有較大依賴,因此創業成功并不容易。
把蓖麻油轉化為飛機使用的生物航油,是南開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博士生劉思陽團隊的環保創業項目。他說,目前全世界航空運輸所用航油基本是以石油為原料的化石航油,這也是造成霧霾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架大型飛機起降一次相當于600輛出租車一天的排放量。而使用生物航油可降低50%以上硫、碳的排放。“其他新能源航油最大的瓶頸是原料來源少、制備成本高,而以蓖麻油為原料可有效解決這兩個問題。”劉思陽說。
這個名為“綠色石油”的創業項目,核心技術在于催化劑。這個“世界首創綠色可再生蓖麻油基生物航煤”,也是南開大學以教師為核心的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
“科技類環保創業,往往技術門檻很高,對大學生創業者來說,技術壁壘很難逾越,因為他們很難有能力獨立掌握核心技術。”天津環保公益組織“綠領”創始人董劍坦言,目前我國節能環保核心技術在不斷突破,對大學生而言,更多的是依賴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隊伍掌握的核心技術,這就必然會出現知識產權的問題。
“從這次大賽來看,絕大部分的科技類環保創業項目都存在這樣的問題,”董劍說,不少學生參與老師的課題,并用于創業項目,但當企業進一步發展后,必然會涉及到老師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產權歸屬或分割的問題,如果大學生團隊不掌握核心技術,對將來的發展會有很大制約。
與此同時,這類創業項目不僅科技含量高,資金準入門檻也比較高。劉振舉例說,比如一些水環境治理、土壤修復等項目,都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這對融資能力提出很高要求。
用手機App平臺創新回收廢品的新方式,也是環保創業的一種嘗試。大賽中,僅涉及物資回收這樣的參賽項目就有好幾個。
“這種非科技類的,屬于創新服務類的項目,要考慮幾個問題。”董劍說,很多大學生創業并沒有對市場進行深入的調研,項目本身對使用者有多大的剛性需求,也并不太清楚。
比如有的學生設計了一個節水花盆,上下把幾個花盆連接在一起,這樣給上面的花澆水就能滲透到下面,節省了澆花的水。“這樣的項目本意是對日常生活用品的改造,進而達到環保的效果,但到底市場有沒有這種需求,跟老百姓生活到底有多密切的聯系,他們并不知道。”董劍提醒說,這樣的項目在推廣和拉攏更多用戶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而同樣是廢品回收的創意,董劍更看好那種原本就從事物資回收類業務的企業,通過互聯網手段升級而成的新的創業項目。“這類企業已經有相關產業的良好資源、渠道和基礎。”相比較而言,一些大學生僅僅有個創意,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建議,這類走環保精細化服務方向的大學生創業團隊,可以與現有的較大的同質化企業合作,做某個區域,比如校園領域的具體運營和管理,從中學習到整個行業運營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也能積攢一定的資金。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的大二女生李維瑄,拿著一塊地溝油做成的香皂說,“我們可以把廢油轉化制皂的機器放在餐館后廚,這樣生產出來的廢油可以直接轉化成有用的香皂。”
“這個香皂怎么保證質量?”“有餐館愿意跟你合作嗎?”……圍在她身邊的人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團天津市委副書記張炳柱說,要給青年人創造平臺,讓公益環保、創意實踐與市場緊密結合,進一步培育新的增長點和創新點。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