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學”字實際上包含三方面要素:學生、學者和學術。學生是立校之本,學者是立校之道,學術是立校之魂。
●高校的辦學特色既要體現“教育的自轉規律”,又要體現“教育的公轉規律”。
●如果中國大學在“雙一流”建設路徑中,脫離中國實際,不考慮為中國社會經濟作貢獻,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歷來有創新創業的傳統,“微信之父”張小龍、PPTV姚欣、海豚瀏覽器楊永智等創業明星均出自該校,除此之外,學校擁有多個國家級創新基地,有效對接了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
重要的是辦出特色,不能簡單地追求綜合性
教育在線:您先后在華中師大、東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三所大學擔任校長或書記,您認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最重要的是什么?
丁烈云:我認為是特色。所謂特色一定要從大學自身實際出發,這個特色,不是一代人、兩代人就能形成的,而是從開始辦學至今的一個延續,其很重要的一個體現就是大學精神,比如我曾就職過的華中師范大學,把“忠誠博雅、樸實剛毅”提煉為百年華師的精神,把“求實創新,立德樹人”作為學校的校訓,主要還是基于學校培養教師的定位,博,是要求學問;雅,是要求道德;還要有腳踏實地的樸實,自強有為的剛毅,這是對師德的要求。這種精神和定位根植于學校的百年傳統,是百年傳統的升華。
東北大學最早是由張學良創辦,其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這從校徽可以看出,東北大學的校徽最早由林徽因設計,被稱為“白山黑水”。校徽整體是一面盾牌造型,正上方是“東北大學”四個古體字,下面則是狼和熊對望的白山,寓意東北當時受列強欺侮,形勢危急,白山之下是滔滔黑水。而校訓“自強不息、知行合一”,就是強調要繼承并發揚東北大學的愛國主義傳統,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知與行統一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再說華中科技大學,我們的校訓是“明德厚學,求是創新”。“明德厚學”,就是把涵養人文素質、培育道德品格、造就責任擔當放在辦學育人的首要位置;“求是創新”,就是要前瞻國家和社會需求,為國家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引領社會進步。說簡單點,就是培養學生既要會做事,更要學會做人。十多年前我校就有“學在華工”的美譽。如今,我們要讓“學在華中科技大學”品牌更響亮、讓文化素質教育的旗幟更鮮明、讓創新創業教育成為新名片。在實踐中,我們把這些辦學精神和理念物化到整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等過程中。
作為一所大學,要做引領者,要堅守大學精神,要辦出特色。而不是簡單地追求綜合性。
教育在線:如何理解“學在華中科技大學”?
丁烈云:大學的“學”字實際上包含三方面要素:學生、學者和學術。學生是立校之本,學者是立校之道,學術是立校之魂。這三者是緊密相關的。擁有大學者和大學術,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而培養優秀學生、培養具有創新性素質的學生,就是大學的使命。所以,大學就是學生的大學、學者的大學和學術的大學。其實最根本的就是“以人為本”,所有的工作都是圍繞“人”展開的。也因此,學校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向學生配置。
每個產業鏈環上都可以創新,最終應該是創新驅動創業,需求拉動創業
教育在線:為什么把文化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擺在這么重要的位置?
丁烈云:提倡文化素質教育,也是基于我們的校訓———明德厚學,我們的老校長楊叔子院士曾疾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因此,華中科技大學很早就扛起文化素質教育的大旗,而創新創業不僅僅是“求是創新”的延續,也契合當前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這個發展定位既是繼承,也結合當前國家發展需要。
教育在線: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華中科技大學在這方面有哪些實踐探索?
丁烈云:我先說一個數字,去年福布斯公布了一個中國30歲以下創新明星名單,一共有30位,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的有3位,占到1/10。像“微信之父”張小龍、PPTV姚欣、海豚瀏覽器楊永智等創業明星均出自我們學校,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時在宿舍里就完成了原始產品。所以,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是我校的一個傳統。
華中科技大學除了每年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500多萬元的創新創業基金,還提供專業服務場所。已經有一個創新研究院,現在計劃建立一個更大規模的創新創業大廈,內部設有風投、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專業化服務機構,學生如果有好的點子,可以到創業大廈里咨詢,把理想變成現實。未來,要讓大學生的創新創業不是從宿舍里走出來的,而從創新大廈走出來的。
教育在線:您如何看待大學生創業呢?
丁烈云:不能一窩蜂、盲目地去創業,能創業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學生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定位。另外,創新創業也是應該有門檻的,不僅僅是資金門檻,最好先接受一些創新創業教育并進行一些創業體驗。創新創業也不是從零開始,技術的創新、營銷模式的創新、管理方式的創新,每個產業鏈環上都可以創新,最終應該是創新驅動創業,需求拉動創業,如果盲目地創業,耽誤了寶貴的學習機會,這我不太贊成。
作為高校來說,還是要跟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教育在線:剛才您提到創新驅動,去年您曾呼吁關注國家實驗室建設,好像也是基于這個考慮?
丁烈云:是的。我們要建設創新性國家,不僅要有創新的體制機制,還要有越來越多的創新基地。創新基地是國家創新能力的匯聚。創新基地的設立,應該是金字塔形,底層是企業、機構的創新基地,往上有各地方政府,再往上是部委一級,最頂層是國家級的創新基地,包括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等。國家實驗室是根據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我國特色和優勢的領域,依托國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學建設而成,具有隊伍強、水平高、學科綜合交叉等特點。華中科技大學歷來重視國家級創新基地建設,我們不僅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還有國家實驗室、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等。作為高校來說,還是要跟地方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所以,我希望,對于這些國家實驗室的發展,國家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其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使其引領原始創新,推進協同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
教育在線:高校容易出創新成果,目前華中科技大學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有哪些經驗?
丁烈云:高校是科研成果聚集地,以前高校專利成果轉化有兩個難題:一是審批程序較長,耗時久,沒有半年根本就弄不下來;二在于激勵因素,主要指成果比例分成問題,科研人員個人與學校占比誰大誰小。
作為國家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改革試點,華中科技大學已經有了專利成果轉化項目的審批權,在比例方面,是個人拿大頭還是單位占大頭,由學校自己來定。比如我們有一項1000萬元的項目,就確定項目團隊拿70%。去年我們上千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一共有五項。
這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這個特色也反映在我們對接武漢經濟發展上。武漢正在建設“中國光谷”,這也是我們學校的一個教授提出來的,此外,我們很多畢業生,畢業后就在光谷工作,或者就業或者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進行創業。
教育在線:直接服務當地產業?
丁烈云:對,就是“接地”。我們希望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光谷的關系能像斯坦福大學和美國硅谷的關系一樣。另外,學校有光電國家實驗室,還有一個光電工業研究院,國家實驗室研究出來的產品通過工業研究院進行孵化,轉移到光谷。這樣就打通了技術創新的鏈條,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程化—投產—進入市場。
教育在線:這就是科技與經濟的對接。
丁烈云:對。除了光電國家實驗室外,我們還有一個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籌),精密重力測量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也馬上開建,在一所學校里面擁有多個頂級的金字塔尖上的創新基地,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一大特色。
世界一流首先是學科一流,我們還會在學科的交叉融合上尋求學校新的增長點和學科增長點
教育在線:為什么華中科技大學能做到?
丁烈云:我認為,高校的辦學特色既要體現“教育的自轉規律”,又要體現“教育的公轉規律”。所謂“教育的自轉規律”是教育的內部關系規律,如探索學術前沿,發現知識,其學術成果更多以發表論文的形式展現。一些大學排名也主要以論文評價為標準。
而“公轉規律”則指的是大學與其外部關系的規律,要求高校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盡管很多成果難以量化,更無法相互比較,也沒有列入大學排名,致使一些高校重視論文,忽視成果轉化,但還是要做。
我們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籌備建設國家級的實驗室,從籌備到開建到發揮作用,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這就是超前意識。
教育在線:以前大家更關注的是一個學校的綜合排名,實際上聽您這么一說,每一所大學都有其特色。
丁烈云:是呀。實際上,建設一流大學,首先是學科一流,比如我們的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三個學科排名都是國內第一。下一步,我們還會從學科的交叉融合上尋求學校新的增長點和學科增長點。我們新成立了一個國際醫學中心,就是要進行醫工、醫理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如質子刀項目、環境與健康大數據中心等,這需要多個學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好、建設好。
總體來說,如果中國大學在“雙一流”建設路徑中,脫離中國實際,不考慮為中國社會經濟作貢獻,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還是要為社會經濟發展起支撐引領作用。(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丁烈云:大學要做社會發展的引領者)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