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同濟大學70年前設文學院 卻沒有第一屆畢業生

關注微信

同濟大學70年前設文學院 卻沒有第一屆畢業生

時間:2016-05-16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羅昕 高陽

說起同濟大學,我們習慣性聯想到它稱雄國內的建筑、土木專業。殊不知早在1940年代,同濟就已成為當時國內少見的涵蓋醫、工、理、法、文五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那時同濟的人文學科不遜于現在的土木建筑,執教的教員赫赫有名:熊偉、郭紹虞、楊一之、陳銓、章士釗、馮契、馮至……

今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迎來70周年院慶。從1946年到2016年,同濟人文學院的發展歷史可謂跌宕起伏。“既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也體現了同濟自身的特殊屬性。”5月13日,澎湃新聞記者走進同濟大學校史館,聽校史研究人員講述了1940年代同濟人文的點滴往事。

人文始創,“大牛”云集

“不拘一格降人才”

1946年,同濟結束自1937年開始近十年的輾轉流離,從四川李莊返回上海。1946年8月,同濟大學在理學院內增設哲學、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三個系,理學院由此改名文理學院。

1946年8月同濟大學為增設文學院、增加哲學系法學系等呈文教育部。

不同于理科各系設在位于其美路(今四平路)的工學院校舍,哲學、中國語文學、外國語文學三系設在位于四川北路191號靠近江灣路口的一幢赭紅色樓房里,被同濟師生稱之為“紅樓”。

1948年6月,哲學、中文、外文3系從文理學院分出成立文學院,8月又增設歷史系,外國語文學系改為德國語文學系。

哲學、中國語文學、外國語文學3系所在校舍“紅樓”(四川北路191號)。

中文系學生鮑史采曾在《憶郭紹虞先生》中回憶:“那是1947年秋天,我們剛剛進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校舍在上海四川北路底江灣路口的一幢赭紅色樓房里,緊挨著的是幾排紅瓦白墻的日本式平屋,算是師生的宿舍。馬路那邊,和我們校園遙遙相對的,是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巨大的灰白色堡樓,那一個個黑洞洞的窗口就像張著的嘴。”

郭紹虞自中文系創辦時就擔任中文系主任。除郭紹虞外,中文系教授有牟潤孫、穆木天、潘伯鷹,副教授有蔣大沂,兼任教授有王善業、張長弓、徐中玉,兼任講師有陳乃乾,助教有黃光耀、潘繼安。

哲學系系主任先后為鄭壽鱗、楊一之、熊偉。教授有陳康、劉天羽、陳嘉昆、趙公績,特約教授有章士釗。馮契(馮寶麐)當時還只是講師,張鏡清、陳忠環、史書華為助教。

歷史學系系主任先后為張貴永,吳澤。副教授周軾賢,助教徐光烈,兼任教授葉玉華。該系是建國前同濟大學最年輕的學系,1948年7月才單獨登報招收學生。

中文系教員名單。

當時同濟文學院不僅師資力量雄厚,對于招生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文系考生李繼槐的數學和英文成績都很不好,但憑借極高的文學天賦獲得推薦,得以破格錄取。

中文系考生數學英文不佳,但有極高文學天賦,特報院長申請錄取。

中文系要選修理科

外文系以德國文學為重

檔案顯示,當時同濟中文系學生的課程并不輕松。除按教育部要求開設23門必修課外,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有選修課的要求。尤其一年級的學生,要從科學概論、普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學中任選一門。

到了二年級,學生要從社會科學概論、法學概論、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中任選一門,加上杜詩、傳記研究;三年級學生的選修課是目錄學、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論、佛典翻譯文學、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沿革地理、語言學、文學批評、第二外語;四年級選修課學的是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中國文學專史研究、散文史、駢文史、詩史、詞史、典史、小說史、戲劇史。

文學院中文系1948年下學期所開課程表。

而哲學系學生,除25門必修課,要從二年級開始上選修課。這些選修課有中國的周易、墨家、法家,程朱、陸王的哲學,小乘、大乘佛學,西方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哲學,還有文化哲學、歷史哲學、現代哲學、哲學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史、科學概論和數理理則學。

1947年3月文理學院哲學系授課時間表。

至于外文系,受同濟德語傳統的影響,課程組織以德國文學為重點,以歐洲文學為基礎。學生獲得歐洲文學基本知識,進而專門研究德國文學。而歷史系是建國前同濟大學最年輕的學系,1948年7月才單獨登報招收學生。

1948年11月同濟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員授課時數月報表。

面對這么多課程,學生若要請假,還必須按流程寫請假條。比如下圖中哲學系學生丁勤忠給哲學系主任楊一之寫請假條,就交代了“家中有事”。

學生請假書呈哲學系主任楊一之。

除了上課學習,大學生也會有不少社團組織和社會活動。據同濟校史館研究人員介紹“當時文學院有不少學生加入學生自治會,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如德語系第一屆學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勛章的女性張彩珍,就是因為參加“一·二九運動”被迫離開學校,最終走上革命道路。

1946年度第二學期成績冊(含張彩珍)。

沒能迎來第一屆畢業生

1949年文法學院并入復旦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6日全校復課。據同濟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1949年文學院學期在冊人數為68人,最終復課人數為57人,其中中文系26人,德文系18人,哲學系16人。

6月25日上海市軍管會軍事代表楊西光、副市長韋愨代表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學校隆重舉行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大會。“同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學院的發展也出現了大的波動。”同濟校史館研究人員說。

9月2日,上海市軍管會主任陳毅、副主任粟裕對同濟發布《高教字第405號命令》:“查該校文法學院學生人數過少,茲經本會考慮決定將該學院各系合并于復旦大學文、法兩學院各同系,以求合理發展”。9月15日同濟文法學院遷往復旦。

就這樣,同濟人文學科的創辦僅僅積累了3年便因并校而暫時終止。按照人文學科四年制的學制安排,從1946至1949年,相關專業甚至都沒來得及有一名畢業生。

這一歷史變動,直接造成了《同濟大學史·第一卷》中對1907年至1949年的歷屆畢業生人數統計表中,“文學院”一欄的空缺,不能不說是同濟人文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大遺憾。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對澎湃新聞說起自己曾遇到幾位自稱來自同濟哲學系的校友。這幾位老人于1947年進入同濟哲學系,“畢業時拿到的是復旦的學位證書。”

1949年9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陳毅簽署的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各系合并于復旦大學的文件。

國立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并入復旦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簽名留念

(原標題:同濟大學70年前就有了文學院,名師云集卻沒有第一屆畢業生)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