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6年05月14日 01 版)
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不到一年,90后的劉廣朝和梅春元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農場主”——農場在萬里之外的津巴布韋。
這兩個90后現在的“東家”安徽農墾集團,在津巴布韋擁有10個農場1.2萬公頃土地,每年種植玉米、煙葉等作物6000多公頃,年產糧食近兩萬噸,成為當地規模最大的農業生產企業。
為響應“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越來越多的農企搶灘海外市場,像劉廣朝這樣高校培養出來懂生產、善經營、會管理的“青年農場主”自然成了“香餑餑”。
截至目前,作為國內農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先行者”,安徽農業大學“青年農場主班”已經“出爐”了兩屆學生,共計60多人:他們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大部分人走上了農業創業之路,其中有9人曾被派往安哥拉、巴基斯坦等國從事農業管理工作。
新探索倒逼高校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未來誰來種地?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馬傳喜說:“農業必須走適度規模發展的路子,依靠一家一戶的經營方式,新技術沒辦法推廣,農產品的質量也得不到保障。”
“過去農業院校培養3種人:農業研究人員、農業干部、農業技術人員。”安徽農業大學的一位教師表示,“大部分農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比較傳統,學科單一,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
安徽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宛曉春表示,現代農場主就像醫療領域的“全科醫生”,是一個復合型人才,首先自己會種地,既懂技術,又懂管理、機械、人事、財務、營銷等。在他看來,盡管“農場主班”只是一個實驗班,但它在課堂教學、實訓實踐上的探索將倒逼高校在農業人才培養模式上的改革。
2012年,該校聯合荃銀高科、團安徽省委啟動“安徽省農業現代化青年人才培養”工作,旨在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滿足農業集約化、適度規模化需求,服務農業一線的人才。安徽農業大學負責學生遴選和組織教學、課程改革;荃銀高科負責資金支持并提供孵化基地,每年資助50萬元,累計10年投入500萬元;團安徽省委負責為創業者搭建融資、學習交流、項目推薦平臺。
沒有教材的“農場主”課
作為“農場主班”的班主任,鄢高翔每逢新學期都會與任課教師進行“漫長”的交流,因為這些課程根本就沒有教材。
學校依據“農場主”創業需要的能力和素質,設置農業技術、機械裝備、管理經營三大類課程,請各專業的頂尖名師授課。名師重構課程體系、知識結構的同時,必須結合產業實際,靈活開展教學。
上市場營銷課時,姜含春老師讓學生組建不同的團隊,研究不同公司營銷策略,在課堂上展示分析報告,并當場接受臺下師生的“質問”。
根據農時需要,“農場主班”靈活安排生產實踐實習,平時兩個星期就會組織一次實訓,了解農企運營情況,暑假里,同學全部被“趕到”田間地頭,學習水稻、小麥等種植技術。
安徽農業大學的學生劉國永從未碰過農活兒。大三暑假,他到學校的基地實習,這是他第一次下田。每天早晨5點起床,到棉花地里把雄蕊摘掉,活兒雖然簡單,但必須在6點半前干完。“棉花地里霧水很大,又穿著雨衣,汗水排不出來,非常難受。”
不少老師反映,盡管實踐課任務重,但是“農場主班”的學生最愛去圖書館查資料。“農業院校考研比例高,有些人是在逃避就業,有些人為了擺脫農業,我們看書是為了‘補’有用的知識。”2013級學生張偉說,“我們都是自愿來到這個班的,熱愛農業,所以方向更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現在該干什么。”
在“農場主班”練習如何當好一名“農場主”
大三進入“農場主班”后,學生就被分成若干個創業小組,首要任務是開辦虛擬公司,練習如何當好一名“農場主”。
從市場摸底、數據分析再到產品成形、開拓市場,一個完整的流程走下來,讓張偉真正了解到公司是怎么開的。在此基礎上,他轉向實戰。2015年11月底,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青聯壹品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聯合省內數百名“現代青年農場主”打造農產品的優選、配送平臺,實現農場到家庭的無縫對接。
公司試運營的第一個月,銷售額便接近10萬元。目前自主研發的App已經通過內測階段,網站也即將投入市場。“重要的是,這個以生態農業和旅游為核心的電商平臺,可以讓高校培養出來的‘農場主’與社會上的‘農場主’對接起來,實現資源整合,共同發展。”張偉說。
當初,畢業生梁廷良是抱著學習目的來到荃銀高科霍邱基地孵化的。在導師的幫扶下,他的團隊采用小麥-黃豆輪作方式,耕種起300畝地。“作為‘青年農場主’,不僅要懂得種植、管理技術,而且需要學會品牌經營和營銷策劃。”在基地導師的支持下,他申請注冊了“青年農場主”的商標。
“我們現在來種地,經營理念肯定與父母不一樣。”作為梁廷良的師弟,2012級的田壯壯對此深有同感。作為一個“農二代”,他對農業有著天生的感情,因而高考填報的志愿都與農業有關。原本,父親讓他回家經營家庭農場。但是,他卻選擇與另外兩名同學一道,將在畢業后前往津巴布韋。
“如果回家,肯定還是得聽老爸的,去了外國,可以自己做主,真正施展年輕人的想法。”田壯壯笑著說,“神秘的非洲,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原標題:高校培養出來的青年“農場主”成了“香餑餑” 安徽:校團企三方破解“未來誰種地”難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