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雨
■本報記者 高長安
一所河北普通高校,一名普通副教授,一項科研成果,卻在我國生物學界引起了巨大轟動。
事情緣由是這名副教授5月2日在《自然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成果論文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該研究成果利用格氏嗜鹽堿桿菌(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的Argonaute來實現DNA引導的基因組編輯,真正實現了對基因組的任意位置進行切割,將基因編輯的可能性推入了更廣泛的境地。
業內人士稱,這是我國首個“中國創造”的尖端生物技術,打破了外國基因編輯技術的專利壟斷。
故事的主人公叫韓春雨,是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做科研不能像沒頭蒼蠅一樣,必須堅信自己的理論,才能堅定地前行。做科研要‘臨事而懼,好謀而成’。”5月11日下午,韓春雨在實驗室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5月11日下午4時許,記者走進韓春雨的實驗室看到:各種實驗儀器擺放整齊有序,但已經略顯陳舊。
“我們這里最貴的實驗儀器算是超速離心機了,使用快5年了。”韓春雨團隊成員高峰說,實驗室的設備確實有點“跟不上”了。
實驗室內有一張簡易的木桌子,桌面金屬盤中有一把紫砂壺和幾個瓷茶碗,桌子周圍擺放著幾把木凳子。韓春雨在思考問題時總坐在這張木桌前用紫砂壺喝茶。
“我愛好收藏紫砂壺,喜歡影星周星馳,喜歡養小動物,勞累、煩躁時以彈奏古琴的方式平靜自己……”交談中韓春雨告訴記者,他最享受的是做科研的過程。雖然苦,但是樂在其中。
韓春雨于1974年出生在石家莊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在河北師范大學任教。父親韓進廉生前在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任教,曾是河北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父親對他影響很大,平時對他的教育相當嚴厲”。韓春雨的哥哥韓田鹿現在是河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
韓春雨1992年本科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2000年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3年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此后3年他一直在協和的實驗室繼續一項關于“人類bex2與lmo2相互作用、調節新型dna結合復合物的轉錄活性”的研究。
“2006年我到河北科技大學,這是一個正在興起的學校(該校1996年組建而成)。”韓春雨說,在資金方面,這里比別人要差一些。實驗室與國內一流實驗室更是沒法相比。但這里的環境很寬松,能安靜地在這里作研究。
“從我家到實驗室,騎車5分鐘就到了。對于我這個喜歡泡在實驗室里的人來說,往來很方便。”韓春雨說。
做實驗要付出巨大精力,有時做實驗很晚才能回家,甚至要到凌晨兩三點鐘。甚至有時候,韓春雨索性就翻越學校院墻直接抄近路回家。
“不忍心擾警衛室的老大爺休息呀!就在前兩天夜里我又上演了一次‘教授跳墻’。”韓春雨風趣地說。
據了解,韓春雨在2007年作為杰出引進人才獲得了河北科技大學第一批學科建設項目資助,2011年再次獲得學科建設項目重點資助。
“在這里我僅是副教授,也能擁有專門實驗室,這在全國高校恐怕都不多。”韓春雨對此很知足。
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我喜歡用哲學的思維思考科研問題。”在韓春雨看來,科研工作者首先要堅信自己的理論是正確的,才能堅持下去。
2014年初《自然》雜志發表這個領域的重要文章之前,韓春雨就一直在觀察和考慮這個題目。之后,他才開始動手做這個項目。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韓春雨表示,河北科技大學的現有條件,使自己在資金、設備和人力方面都比不過別人,這就需要仔細謀劃。
此前韓春雨在協和實驗室的關于“人類Bex2與LMO2相互作用、調節新型DNA結合復合物的轉錄活性”的研究,2005年該結果發表在《核酸研究》,成為他科研生涯中具有標志性的成果。
韓春雨認為,光有科學的敏感性不行,必須靠原創,技術的改造也需要靠原創。
來到河北科技大學后,韓春雨一直關注基因編輯領域的進展,在做相關實驗。后來,他和團隊把多次實驗發明的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的研究成果向《科學》雜志投稿,滿懷期待,但半年審稿后他等來的是此稿被拒。
“那段時間很煎熬,但我堅持了下來。”韓春雨介紹,后來就把論文投給了《自然生物技術》雜志,雜志編輯部讓我作進一步修改。
“這樣的回復讓我很興奮,但當時我已經沒錢來作研究了,這個項目沒有在學校申報,資金來自我的歷年積累。”韓春雨說,到現在自己還欠著一家公司的40萬元實驗材料款。 2015年6月3日,這篇僅有五人署名的文章被投往《自然生物技術》,文章被接收,并于今年5月2日在線發表。
據了解,目前學界公認最先進的基因編輯方法是CRISPR-Cas9,能夠實現對基因較為精準和高效的編輯,被認為是遺傳研究領域的革命性技術。但CRISPR-Cas9也存在一些不足。
韓春雨團隊的研究表明,來自格氏嗜鹽堿桿菌的一種Argonaute蛋白作為一種核酸內切酶,在向導DNA的引導下,能夠在人體細胞中進行基因組編輯。韓春雨團隊發明的新一代“基因剪刀”,規避了脫靶效應,且向導設計制作簡便,可編輯基因組內任何位置,具有更高的切割效率。
韓春雨介紹,在新技術幫助下,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基因都可成為基因編輯工具,這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受限更小,便利性更大。
《自然》雜志執行主編尼克·坎貝爾評論說,雖然這項新技術還處于初期,但有一些理由讓我們相信它與現在普遍使用的CRISPR-Cas9技術相比有多種優勢,特別是在更精準的基因編輯方面。
成果發表之后,連日來多家媒體、風投等輪番“轟炸”這位曾經沒有標簽的人物,韓春雨一下子“火”了起來。對此,韓春雨表示,將盡量把這些變得可控,回歸原來習慣的生活。
“雖然現在有更好的‘環境’請我去,但我更喜歡河北科技大學、喜歡這樣的生活。”韓春雨表示,在科研路上,三年前自己是這種狀態,現在還是這種狀態,以后仍是這種狀態。
時代呼喚更多的“韓春雨”
■陳德旺
最近,媒體上討論韓春雨的文章鋪天蓋地,讓人目不暇接,興奮不已。但在筆者看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科研發展到新階段涌現出來的一種必然現象。
首先,我們有了大批受過嚴格科研訓練的博士,不管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不管是有光環頭銜還是暫時默默無聞。他們都成為了中國科研訓練有素的生力軍,這些生力軍在向科研堡壘持續沖鋒陷陣的過程中,必然會源源不斷產生將才和帥才。
其次,我們的生活條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對于普通科研人員,有房有車已是新常態。目前,高校的工資雖然不高,但普通科研人員基本可以做到衣食無憂,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做科研(特大城市除外)。其實,反觀國外一些一流大學都設在風景秀麗的小城鎮,確實有道理:這樣可以極大地降低科研人員的生活成本,使得他們能安心做科研。
最后,科研環境更加寬松。雖然我們存在某些制度上的束縛(比如年度考核和職稱晉升),但很多科研機構已經開展制度改革,重視論文質量的提升,而不僅僅是數量的累積。更重要的是一些院校領導比較開明、不急功近利追求成果。以韓春雨為例,他長期沒有出成果,但是學校卻給予了他極大的包容和信任,不僅不考核,而且給予經費和實驗室的支持。
除了生物學上的貢獻,筆者認為韓春雨的最大貢獻就是為那些無數非名校、無頭銜、無職位的科研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可以說是“春雨貴如油,潤人細無聲”,這將極大激活中國巨大的科研潛力。
信息扁平化給了研究者更多機會,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善于思考,你就可能成為成功的科學家。正如韓春雨所說:“坐在這間略顯簡陋的實驗室里和坐在MIT的實驗室里沒什么本質區別。你只要能把自己培養成MIT水準,你所在的地方就是MIT。”
所以,我們不要羨慕世界名校,而是要潛心工作,把我們自己變為世界一流的水準。筆者相信,在韓春雨的激勵下,再加上我們制度上的不斷改良,我國巨大的科研潛力進一步激活,“韓春雨們”也將會不斷出現。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