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方舟子在新語絲博客上以《當代韓學愈——高檔次國際學術期刊“論文”速成法》為題,揭發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苗鑫有學術不端行為。方舟子在文中指出,苗鑫將寫給《自然》《科學》雜志反映中國問題的一兩百字的讀者來信,以“高質量學術論文”的名義列入個人簡歷。方舟子還稱,需要查一查這些“論文”是否為苗鑫獲得榮譽與科研項目發揮過作用。
6月5日下午,哈爾濱工業大學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回應稱,苗鑫確實在校內職稱評聘和人才選聘材料填寫過此類“論文”,但該校并未將其作為評聘和選聘依據。
方舟子在該文章中稱,苗鑫在其個人簡歷的“近三年主要學術論文”中列了7篇發在英國《自然》(Nature)、1篇發在美國《科學》(Science)上的“論文”,查其原文,這些“論文”只是一兩百字的豆腐塊評論、讀者來信。方舟子說,苗鑫刊登于《科學》上的論文《科學道德:年輕科學家們發聲》只有一百余字,是《科學》關于科學問題的讀者來信選登,但苗鑫在他的教師個人信息頁面上將其歸為自己“近三年主要學術論文”放入簡歷。
方舟子還稱,現在國內科技界講究在國際學術期刊,尤其是高檔次的國際學術期刊發論文,這些論文是評職稱、評院士和報成果的資本。而像苗鑫這種發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的“速成方法”,國內早已有之,大致套路是給這些期刊寫讀者來信,評論該期刊新發表的某篇論文,或者反映中國的情況,登出來了,就相當于在該期刊發了論文。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檢索核實,苗鑫近3年發表在《自然》上的7篇“論文”,均在《自然》通信欄目,200字左右。2014年,苗鑫在《自然》通信欄目發表了題目為《教育:中國一般大學辦學目標的調整》的232字通訊文章時,哈爾濱工業大學新聞網發表了題為《經管學院師生在〈自然〉發表通訊文章》的報道,并且在網上可檢索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2014年學院大事記》中,該院將這一文章的發表列為“學院科研工作再創佳績”的6項成績之一。
5月31日10時46分,苗鑫在該校網站的教師信息個人頁面上,上述“論文”仍注為“近三年主要學術論文”。但目前,他的個人頁面將“近年主要文章”分為了“Article類型”(論文類型)和“Letter類型”(通信類型)。其中,方舟子點名指出的8篇“論文”都被重新歸類為“通信類型”文章。
苗鑫的教師信息個人頁面上還提到,苗鑫為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后、香江學者、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入選者,負責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文章40余篇,其中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SCI、SSCI文章20余篇。
5日下午,哈爾濱工業大學就此事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作了書面回應,稱苗鑫在參與校內技術職務評聘和人才評選時,確有將該類“論文”與學術論文一并提交的情況,當時,評委們一致認為該類“論文”不能作為學術水平評價的依據,但并未影響“對他的科研潛力和科研成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據苗鑫的同事介紹,苗鑫本人除了這類“論文”,還有很多其他高水平學術論文。
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的一份關于苗鑫的《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同行評議表》中,“具體評價意見”一欄提到“在苗鑫提出的學術貢獻中,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發表估計可能屬于評論性的東西,而不是研究論文,作為主要學術貢獻的依據還是有些問題的”。但也提到了“從苗鑫的材料看,這是一個杰出的年輕學者,在風險及應用管理領域、在環境治理領域等承擔了大量的研究課題……發表了很多中英文學術論文,是一個極具潛力的優秀學者,建議通過‘拔尖聘任計劃’”。
哈爾濱工業大學提供的另一份《哈工大“青年拔尖人才選聘計劃”同行評議表》中也有對苗鑫類似的評價,“具有較大的科研發展潛力,成果也比較突出,建議對于《自然》和《科學》上的文章不要過分評價,因為政策性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學術論文”。
哈爾濱工業大學還在回應中稱:“學校對每位教師學術水平的認定都十分嚴格,任何企圖渾水摸魚、蒙混過關的行為都不會得逞。對于這類發表在國外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評論性文章和政策性文章,學校只將其看作一名教師社會責任意識的體現來參考,而不作為學術水平評價依據。”(原標題:哈工大一教授用來信選登冒充學術論文 校方稱未將“論文”作為評聘和選聘依據)
本報哈爾濱6月5日電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