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過一間牛舍,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停下來,走了進去。
“你家養了幾頭牛?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白春禮一面撫摸著黃牛,一面轉過頭向牛舍主人詢問。
這間簡樸的牛舍,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古周村。11月29日,白春禮來到這里,實地調研中科院在環江縣古周村和下塘鄉的扶貧示范項目。
“我養十幾頭牛,一年能掙幾萬塊錢。已經養了6年了,吃的就是山上割下來的牧草。”牛舍主人回答。
對于當地人來說,科學種植牧草養牛是最近幾年才時興的。之前這里的農業發展基本依賴玉米種植,產量基本靠天,土地難以可持續,山上裸露的石頭越來越多。
正是在這片貧瘠貧困的土地上,中科院人以石漠化治理、面源污染防控、生態產業培植和農產品加工等為抓手,采取政府—企業—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初步實現了生態環境改善、產業規模發展。
在古周村,科學家借助種草養牛示范基地,讓石頭山上的牧草茂盛起來,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最近5年,示范區水土流失減少30%、植被蓋度提高20%以上,替代型草食畜牧業等生態衍生產業讓貧困戶年均增收15%。
在下塘鄉,畜禽廢棄物及農村污水治理技術,惠及農戶42戶135人,廢水中氮、磷及COD等去除達到95%以上,治理污水水質達到四類標準,相關技術已在環江12個養殖場運用,并輻射到廣西陸川、博白、容縣、富川等縣。
科技扶貧,是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最好平臺。過去30年里,中科院人帶著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心無旁騖,一心扎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早在1987年,中科院就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長為組長的院科技扶貧領導小組,組織力量開展山區扶貧,為我國實施大面積扶貧開發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成為扶貧事業的探索者。
著名的“八七扶貧攻堅戰”是中科院經過深入調研后向國家提出建議的;派出“科技副職”,也是由中科院最先啟動的。“科技扶貧”的理念,在年復一年的實踐探索中越來越完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也越來越顯著。
30年的扶貧實踐中,中科院總結出了三大科技扶貧經——科技項目扶貧、產業發展掛鉤扶貧、依托野外臺站長期駐守扶貧。其中,依靠科技項目支撐地方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已經成為中科院科技扶貧的主要方式。
當下,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已進入攻堅沖刺階段,中科院人仍在科技扶貧道路中摸索創新。
2015年中科院出臺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扶貧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科技精準扶貧工作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和脫貧目標。
“十三五”期間,中科院將每年直接投入扶貧資金2000萬元,5年共投入1億元用于科技扶貧工作,促進中科院對口幫扶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的可持續發展,精準幫扶貧困人口脫貧。
如今,中科院12個分院(含合肥物質院)及20余個研究所承擔了37個貧困縣、鄉、村的扶貧任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幫扶革命老區農民脫貧增收和促進西藏、新疆農牧民增收致富。
除此之外,中科院還支持了四個定點結對幫扶貧困縣——貴州水城縣、內蒙古庫倫旗、貴州六枝特區,廣西環江縣也位列其中。
“現在這個地區一共有多少家農戶?實際收入增加了多少?種植的牧草能不能滿足養牛的需要?”走出牛舍,白春禮向當地扶貧項目負責人詢問了一連串問題。
“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這個信念早已深深烙在了科技扶貧路上每一位中科院人的心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