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視點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劉園園
兩會前不久,“北京光源”將于2018年開工的消息傳出,這一科學“大塊頭”的建設將歷時6年,耗資48億元人民幣。
與它一樣,近年來經常會出現在新聞中的大科學工程還有不少:上海光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四川錦屏地下實驗室、FAST望遠鏡……正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主任陳和生代表所言,“我國的大科學裝置發展進入快車道”。
如何讓大科學裝置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在科學研究中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建言獻策,既需建立“大機制”,也需關注“小細節”。
項目選擇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科學工程建設的需求迅速增長,這其中既有科研單位爭取經費的需求,也有一些學科領域自身發展的驅動。”陳和生用“競爭越來越激烈”來形容目前各學科領域對大科學工程建設的旺盛需求。
陳和生建議,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選擇,必須非常慎重,要優先考慮國民經濟發展、國家安全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考慮我國有優勢、符合我國國情的項目。通過嚴格評審和可行性分析來提出推進意見,建議國家設立周期固定的科學咨詢委員會,對項目選擇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大科學工程的建設必須由科學目標為導向,不能為了驗證技術去實施。”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委員說。
曾經參與大型對撞機在線討論的美國匹茲堡大學物理天文系教授韓濤在給科技日報記者的郵件里表達了同樣觀點。此外他還強調,要考慮這一工程對技術發展、工業制造、科學教育等領域的推動作用及工程技術上的可行性。
二期工程建設需要“綠色通道”
大科學工程主要服務多學科交叉領域研究,往往會分階段建設。但由于體制機制原因,“一期完工后,二期建設項目往往拖好多年”,陳和生建議國家對大科學工程二期建設的立項設立綠色通道。
以上海同步輻射光源為例,其設計能力為60條光束線站,一期建設完成后,目前有13條光束線投入運行。由于現行體制機制限制,二期工程需要重新立項,如果項目無法納入下一個“五年計劃”,就要再等五年。上海光源2009年一期工程竣工后,2016年底二期工程才動工。陳和生覺得“這是一種嚴重的浪費,影響了大科學工程發揮作用”。
“現在散裂中子源就要通過國家驗收了,但二期還遙遙無期。二期工程不涉及征地和環評,可以很快上馬。”陳和生建議國家開通此類工程的“綠色通道”,簡化申請、審批程序。
對大科學工程研究和應用成果的評估也不容忽視。陳和生了解到,很多單位關注于爭取新項目,對已有項目的管理和投入不夠。建議國家定期對大科學工程的科學目標和應用成果的實踐度進行評估,如果沒有競爭力要考慮關閉,這也是國際慣例。
把人穩定下來最重要
“在大科學工程中工作的人一般都要持續十幾二十年,怎么把這批人穩定下來最重要。”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萬寶年委員希望大科學工程能得到長期穩定的政策和經費支持。
他表示,基礎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需要長期積累,產出成果的周期也較長。“由于政策的不連續性,在這里工作的人一會兒追求論文,一會兒又要去找項目,無法潛心做科研。”
去年兩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萬元熙院士談過類似問題。他當時提出,國外的大科學裝置建設經費包括10%—50%的人員經費,但是國內的大科學裝置都是只管建,不聘人。
陳和生也談到了大科學工程建設期間人員經費支持的問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工程和科學的雙重特點,建設過程中包括大量科研工作和非標設備研制,但是工程實施期間難以得到外界對人員經費的支持。希望進一步完善科研費用投入機制,在設施建設過程中考慮科研人員的績效費用。”(科技日報北京3月8日電)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