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劉強東給人大捐3億 哪家“好校友”捐款最慷慨

關注微信

劉強東給人大捐3億 哪家“好校友”捐款最慷慨

時間:2017-06-05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清華大學獲校友捐贈最多

與美國私立大學的校友捐款有百年傳統不同,中國富豪“好校友”向母校捐款起步較晚。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校友個人捐贈金額、單筆捐贈金額、校友捐贈率等多項紀錄屢創新高,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正在步入常態化階段。

6月2日,京東集團創始人兼CEO劉強東宣布向母校中國人民大學捐款3億元。5月20日,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校方已獲捐超過10億元。

北京青年報記者梳理發現,以校友名義捐款的企業家馬云、雷軍、史玉柱等為母校豪擲千萬甚至上億元的不在少數,近年來高校捐贈不斷創下歷史新高。中國哪些大學的校友捐贈最多?哪些大學校友商業成就最高?哪位校友捐款最慷慨?

獲校友捐款最多

清華大學累計受捐25.29億

據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統計,清華大學校友累計捐贈25.29億,問鼎2017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冠軍。

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等五校突破10億,躋身中國大學校友捐贈“10億俱樂部”;天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39所高校校友捐贈突破1億,躋身“億元俱樂部”。

清華大學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25.29億元,刷新中國大學校友捐贈總額最高紀錄;北京大學為21.44億,屈居第二;武漢大學16.41億,蟬聯第三;電子科技大學15.73億,躍居第四;復旦大學11.45億,列第五。上述五校校友累計捐贈均超10億,堪稱中國校友捐贈最慷慨的大學。

校友捐款最高紀錄

復旦盧志強捐款7億

全國高校累計捐贈在1億以上的校友(含集體)有50多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數最多;捐贈1000萬以上的校友有360多人,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人數最多;捐贈100萬以上的校友人數高達1300多人,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人數最多。

2015年12月21日,中國泛海控股集團、復旦校友盧志強通過泛海公益基金會向學校整體捐贈7億元,創下了復旦大學校友單筆及累計捐贈金額的紀錄。

按照協議,5億元用于“復旦泛海中心”的基本建設項目,以支持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籌)、復旦大學創新創業學院、社科交叉研究中心以及若干其他教學科研機構的發展;5000萬元用于設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泛海發展基金”,支持經濟學院的高級人才引進、學術研討、獎學、獎教以及經濟學院國際咨詢委員會建設等教育事業的發展;5000萬元用于設立“復旦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發展基金”。

國內高校最高受捐紀錄

浙大校慶獲贈11億元

5月20日,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浙江大學黨委書記、教育基金會理事長金德水表示:“這段時間簽了很多捐贈證書,大的簽了很多,100多萬捐贈的也簽了不少,都是心意。”

漢鼎宇佑37歲的王麒誠和36歲的吳艷夫婦,在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6胡潤80后富豪榜》中成為中國最富有的80后白手起家富豪,二人豪捐母校1億元,設立“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漢鼎宇佑發展基金”,并將設立“王麒誠吳艷獎學金”,助推教育事業發展。

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向浙大捐贈11億元人民幣,刷新國內最高金額紀錄。巨人集團董事長、1984屆數學系畢業生史玉柱向母校一次性捐贈了5000萬元,支持浙大數學科學學院新大樓建設。

浙大管理學院科技創業中心發布的《浙江大學創新創業生態藍皮書》顯示,浙大系上市公司(包括A股、新三板上市公司、海外上市公司)達393家,浙大畢業生現任上市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級別的有402人,總市值65856.41億元人民幣,橫跨浙大36個學院,縱越56屆畢業生。

“隱形富豪”熊新翔

10年將給母校捐10.3億

2016年9月,低調的隱形富豪、博恩集團董事長熊新翔在母校電子科技大學60周年校慶之際捐資10.3億元設立“博恩教育發展基金”,以支持母校在環保、食品安全、大數據等多領域、跨學科的創新研究。

不過,10.3億捐贈并非一次性完成:3000萬是“校長基金”,分3年到賬;10億的“博恩基金”每年投入1億,為期10年。為確保捐贈不出任何意外,熊新翔已經跟兒子談妥,即便自己在這10年間出現意外,也將確保捐贈如期完成。

劉強東捐3億

是人民大學獲得最大筆校友捐款

今年 6月2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回母校捐款3億,主要用于中國人民大學的東校區建設以及該校法學、新聞、互聯網、人工智能、金融、競技等專業學科的建設研究,并用于提升該校的助學金、獎學金,激勵更多優秀學生和教師。

其實,早在2013年他已向人大捐款1000萬,表示是母校給了他知識,改變了他的人生。在《201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劉強東以身家462.4億美元排名第16位。

馬云捐1億

給杭州師范大學設教育基金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2015年4月3日向他的本科母校杭州師范大學捐贈1億元人民幣,設立“杭州師范大學馬云教育基金”。

據媒體報道,馬云當時表示,“老師是最了不起、最偉大的職業。老師的價值就是讓別人比自己強。一位好的老師,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馬云表示,希望能支持一萬名老師的成長。

公開資料顯示,馬云參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杭州師范大學英語專業,后來畢業在杭州電子工學院當了7年英語老師。

2017年2月其通過馬云公益基金會向澳大利亞紐斯卡爾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

馬云以身家1917.6億美元排名《201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二位。

雷軍設獎學金

給武漢大學捐款近1億

小米創始人雷軍畢業于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 2012年,雷軍向母校武漢大學捐贈1000萬設立“雷軍獎學金”,支持母校的人才培養。2016年,他又向母校捐贈99999999元,差1元達1億元,用于該校建設科技樓。 雷軍在《2016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中排名12位,身家84億美元。

此外,武漢大學還有一位好校友累計為武漢大學捐款1.5億——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大學1979級校友陳東升已累計給母校捐款1.5億元。其中,2011年6月,陳東升為母校捐贈1億元建造該校博物館,包括現金8000萬元。

段永平累計捐4.47億

給浙大和人大

段永平曾以創立“小霸王”和“步步高”兩個知名品牌而聞名全國,現任步步高集團董事長。現在手機界風頭正盛的VIVO和OPPO都和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本科就讀于浙大,碩士畢業于人民大學。截止到2011年。段永平累計向浙大、人大捐款4.47億。

4位騰訊創始人

捐助深圳大學3000萬

騰訊公司擁有10億以上的用戶,目前市值大約為2000億美元,其創始人馬化騰的個人財富為161億美元。馬化騰畢業于深圳大學,是深大引以為傲的“土豪”校友。2008年,深大25年校慶馬化騰捐款1000萬。2013年,深大30周年校慶,馬化騰等4位騰訊創始人向深大捐贈3000萬元。

李彥宏捐北大1000萬

設立“回報基金”

李彥宏是百度公司創始人。百度是我國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是互聯網BAT三巨頭之一,李彥宏身家153億美元。李彥宏畢業于北京大學,2009年其向母校北京大學捐贈1000萬元,同時設立北京大學“李彥宏回報基金”。

中國“好校友”

美國名校捐款

擁有香港上市公司恒隆集團和恒隆地產的陳啟宗、陳樂宗兄弟,通過家族基金“晨興基金會”向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捐贈3.5億美元(約27億港元),創下哈佛大學378年校史上金額最大的單筆捐款紀錄。

2014年,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與哈佛大學簽訂了金額為1500萬美元(約9300萬人民幣)的“SOHO中國助學金”協議,但潘石屹此舉一度受到網友質疑。

去年,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和雒芊芊夫婦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捐贈1.15億美元。

熱點關注

高校回應捐助管理質疑 民政部會有年度檢查

針對有聲音質疑中國大學對捐款的管理和應用都缺乏經驗和透明度,會影響基金、校友捐款的熱情的問題,某高校教育基金會相關人士回應說,根據《教育部、財政部、民政部關于加強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教育基金會財務管理的若干意見》,高校每年3月底前都會向民政部報送上一年度的工作報告,接受年度檢查。民政部在年檢時也會索要每一筆收入和支出的清單。

不過北青報記者查詢數家高校的基金會網站看到,有些學校針對捐款的支出明細表只有籠統的分類,例如獎學金、獎教金、助學補助、國際交流補助等,但每一項只有總數,缺乏明細和對支出作出解釋。

新聞內存

企業慈善行為將享更多稅收優惠

2017年3月,我國企業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已獲表決通過,在原第九條規定的允許企業捐贈進行稅前扣除的基礎上,增加了允許結轉到以后三年扣除的條款,這意味著企業開展公益捐贈行為將享受到更大的稅收優惠。

其中,現行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草案將此條修改為: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結轉以后三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需憑借捐贈發票實現稅收優惠。

財經觀察

高校捐贈不能只靠富豪校友

2015年,財政部、教育部印發《關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的通知》,提出要引導和激勵中央高校吸引社會捐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也指出,要把建立現代大學制度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并且給予大學更多的自主權,包括自主確定收入分配,自主使用學校財產和經費。這些相關政策的頒布,正顯示出社會捐贈制度性建設背后的深層次訴求乃是高校體制的轉型與變革。

據統計,國內2000多所高校中,有426家成立了教育基金會,設置了專門的捐贈和校友工作部門。但在基層部門中,相關工作的開展力度卻遠遠不夠,這就使得吸收捐贈的途徑方式單一,募款對象僅限于少數富豪校友,個人和組織參與度與積極性低,高校自身又缺乏完善的捐贈體系約束捐贈資金的管理使用。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黃真平指出,高校能給予捐贈者的“回報”形式并不多,常見的有捐贈人冠名建筑、講席教授席位、獎學金,或者授予校董等榮譽職位。強烈的市場需求和供給的稀缺性也是導致企業大額捐贈流向一流高校的原因之一。

黃真平認為,首先高校基金會應著手進行專業人才配備;其次,捐贈不單是基金會的事情,無論是校領導、基金會、校友會、各個學院都非常重視;三是對一流大學而言,有很多大額捐贈是一任或幾任校長持續努力的結果,是校友多方面聯系和溝通的結果。

本組文/本報記者 藺麗爽

供圖/東方IC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