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92歲高齡的崔崑院士(見圖。資料照片),記者還是吃了一驚。敏捷的思維、清晰的言談、自如的行動,根本不像是一個耄耋之年的老人。
一看到記者,崔崑便興奮地拿出自己的書——《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81歲開始寫,6年完工,200萬字,我把自己對鋼的理解都寫在這本書里了。”崔崑拍著這部上下兩冊的“大磚頭”說,“不過這兩年鋼鐵領域又有新進展,我今年修訂了幾十萬字的內容,準備再版。”
這就是被稱為“鋼鐵院士”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崔崑。他一生矢志于祖國鋼鐵材料事業,研究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鋼,為我國特殊鋼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報國是我的信仰”
“我們這一代人,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報國是我的信仰。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經歷過貧窮落后、百廢待興……我才更能體會到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談起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崔崑百感交集。
1925年,崔崑出生在山東濟南。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日寇的鐵蹄侵凌至濟南,我父親便毅然辭去了洋行的職位,攜全家老小回到老家濟寧。”崔崑說,“父親的愛國守節讓我一輩子難以忘記。”
面對支離破碎的國家,崔崑胸中燃起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1944年,崔崑離開了家,歷經80余天,終于踏上了大后方的土地,并考取了武漢大學機械學專業。
“之后我畢業留校任教、投身革命浪潮,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崔崑深情地說,“新中國的成立,讓我立志為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工業水平相當落后。高性能模具鋼在我國是一片空白。國家不得不用大量外匯進口價格昂貴的模具。”崔崑說,“要知道,汽車、拖拉機、電器、儀表等產品的零件都需要用模具加工,而模具壽命的長短、質量的好壞,都與鋼種的性能密切相關。”
1958年,崔崑被選拔到當時蘇聯著名的莫斯科鋼鐵學院學習,專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在莫斯科,我如饑似渴地學習。”崔崑說,“當時我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拼命學好技術,然后趕緊回國,造出我們自己的模具鋼。”
“中國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
1960年,崔崑終于學成回國。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鋼種!”憑借著這股雄心壯志,崔崑帶領同事們向高性能模具鋼發起了沖擊。然而,那個時候的條件相當艱苦,實驗室也是空空如也。于是,崔崑帶著老師們一步步搭建起熔煉爐、鹽浴爐等實驗設備。能買到的就買,買不到的就自己做。
“當時我最擔心的就是鹽浴爐。”崔崑說,“一是因為做模具鋼,控制鹽浴爐的溫度非常重要,上下溫差超過3至5攝氏度,性能就會很不一樣。二是因為鹽浴爐遇水容易爆炸,我不放心,所以就必須時刻盯在爐子旁邊。”
回想過去,崔崑感慨道:“當時沒有溫控自動化技術,我們幾個老師只能用最土的辦法控溫,就是用眼睛緊盯溫度顯示儀。我們經常手指按著控溫開關,守在1200多攝氏度的鹽浴爐旁,一盯就是一個通宵。”
艱苦還不止在實驗室。上個世紀80年代,每當新鋼種出產,年過花甲的崔崑便背著沉重的“鐵砣砣”,搭火車趕往各生產單位試用。
“當時哪有什么飛機、高鐵,能買到火車硬座就不錯了,有時候站票就走了。我常常背著30多公斤的模具鋼,往北京、洛陽、哈爾濱等地趕。為了少上廁所,我在車上都不敢喝水。”崔崑發出爽朗的笑聲,“不過那時候我還不老,背幾十斤東西沒問題。”
在日復一日的堅持與努力下,崔崑和研究人員設計出許多新鋼種冶煉方案,研制成功了一系列特殊鋼:如國內外首創的含鈮基體鋼、易切削精密模具鋼、高韌度硫鈣復合易切削塑料模具鋼、高耐磨冷作模具鋼等等,為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共產黨人就該多作貢獻”
如今,92歲高齡的崔崑還是保持著規律的生活和極高的工作熱情: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打一套太極拳,傍晚出門散步,晚上10點半休息,剩下的大多數時間,他還是選擇待在書房里繼續研究特殊鋼。
崔崑說:“成為工程院院士之后,我就在想,我國某些高端特殊鋼產品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我們急需一部全面反映特殊鋼發展的書籍。所以,從2006年開始,我就專心撰寫這本《鋼的成分、組織與性能》。”
“學習和工作真的是有趣的事。你看我70多歲的時候才開始學計算機,但這部書,文字輸入、打印、圖形制作,全是我自己完成的。”崔崑說。
2013年,崔崑與夫人商量,決定將全部積蓄捐給華中科技大學基金會,成立“勤奮勵志助學金”,用于資助品學優良經濟困難的本科生,每人8000元。
“我1956年入黨,是一名老共產黨員了。共產黨人就應該多作貢獻,多幫助別人。”崔崑說,“半個世紀以來,我總共培養了24名博士和23名碩士,教師是榮幸、愉快、崇高的職業。不斷追求新知,不斷培養新人,這一輩子,我過得很值,也感到欣慰。”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