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解麗)本市專技人才可實現“共享”。昨日,市人力社保局發布《關于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實施意見》,允許高校、科研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在職創辦企業獲得報酬,離崗創業人員在離崗期間,可保留相應的人事關系、基本工資待遇和社保相關待遇。
創業期間可保留人事關系和待遇
據了解,本次集中出臺的組合式創新創業支持政策,明確了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六種模式”,即:兼職、在職創辦企業、在崗創業、到企業掛職、參與項目合作、離崗創業。其中離崗創業期限一般為3年,因特殊需要可延長到5年。
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陳蓓表示,本次出臺的實施意見,打破了對人才的束縛,讓人才流動起來,真正實現人才“不為所有,但為所用”的共享模式。對于兼職、在職創辦企業、在崗創業等創新創業活動,技術人員可以兼職取酬,獲得成果轉化收益。離崗創業人員離崗期間,可保留相應的人事關系、基本工資待遇和社保相關待遇,但不占原單位專業技術崗位職數。
同時,創新創業期間取得的業績,可以作為創業人員職稱評審、崗位晉升、考核獎勵的重要依據,與其他在職人員一樣,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等級晉升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免除創新創業人員的后顧之憂。
高校等單位可設置流動崗位
市人力社保局專技處處長辛向陽指出,本市結合北京的特點,將創新創業聚焦在高校、研究院所,同時對離崗創業者的保留人事關系、發放基本工資、社保、職業年金以及住房公積金單位繼續繳納等政策皆有所突破。
據悉,實施意見還為創新創業人員建立了托底機制,一旦創業不成功,這些人員還可以選擇返回原單位,仍可按本人的專業技術職務進行相應的崗位聘用。創業期間,個人自愿流動到兼職單位或所創辦企業的,原單位將按規定為專業技術人員辦理解除合同等手續,保障其流動調出。
此外,實施意見在鼓勵專業技術人員“走出去”創新創業的同時,也明確,高校、科研機構等事業單位也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設置流動崗位或特設崗位,聘用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海外高水平創新人才到本單位兼職。對急需緊缺人才采取“柔性吸引”的方法,為人才的雙向流動暢通了渠道。
對創業人員跟蹤回饋 防止吃空餉
據了解,想要兼職、在職創辦企業及離崗創業人員,只需向單位提出書面申請,經批準,與單位簽訂協議后即可創新創業。
對于就此是否會增加財政支出、是否會生成新的吃空餉現象,陳蓓強調:“此次的破冰之舉,開局必然很難,但是,一旦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能夠解決的就業等就影響巨大。”
陳蓓明確,對于創新創業,將采取嚴格規范的管理,單位要與其簽訂協調(議),明確收益分配。同時,全市還將進行跟蹤回饋,從之前靜態的管升級變為建立一個開放、有序的新的管理模式,以避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失聯、吃空餉。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