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人才頂級支持,賦予更大創新創業自主權
相對于“人才26條”,“人才10條”對于頂尖型、領軍型人才的支持進一步強化。“人才10條”中的“頂尖人才頂級支持計劃”,瞄準“世界一流”——世界科技前沿和國際頂尖水平,聚焦發達國家院士、國際學術組織負責人、世界知名科技企業高管等戰略科技人才,實行“頂級支持”——從“人才26條”中的“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升級為“一事一議”“不定框框”“不設上限”,根據發展需要全力提供經費支持。
頂尖人才團隊創新創業自主權得到充分擴充,頂尖人才可自主組建團隊、自主支配經費、自主使用設備、自主決定技術路線。有關部門將為頂尖人才團隊量身創設發展平臺和工作機構,不受行政級別、事業編制、崗位設置、工資總額限制,按需提供科研設備和發展場地,按需配備科研支撐人員和行政服務人員。頂尖人才團隊中符合條件的核心成員,直接納入“333工程”“雙創計劃”等培養。“一些學校在引進‘大牛’時,將不受原有的工資總額限制,不影響人員資金總盤子。”省人才辦工作人員解釋。
領軍型企業是高端人才集聚的“吸金石”和“聚寶盆”。“人才10條”精準支持領軍型企業人才發展,大力培植龍頭企業。一方面,對創新能力強、引領作用大、發展潛力好的領軍型企業,鼓勵各級政府加強戰略合作,“一企一策”精準支持,對企業重大技術攻關、重點行業標準制定、重要項目兼并重組、重大商業模式創新等給予重點支持。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平臺型公司,發揮在創新發展中的龍頭帶動作用。另一方面,實施科技企業家支持計劃,組織科技企業家赴海內外學習考察、對接合作、投資并購等,著力培育一批既通科技、又懂市場的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
“我們支持有條件的企業整合高端創新要素,建立科技服務、創業孵化、產業集聚、風險投資等平臺型公司,帶動產業鏈人才創新創業。這在江蘇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省人才辦工作人員表示,政府公共檢測檢驗平臺、專利信息數據將向平臺型公司開放,鼓勵平臺型公司與高校院所共建聯合實驗室、共享大型儀器設備等資源。
進一步“放權”“松綁”,激發用人主體活力
企事業單位是創新主體,也是用人主體。“人才10條”加大了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力度,努力讓企事業單位發揮好在人才引進、評價和使用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企事業單位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為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支撐。
首先是向用人主體放權。比如,支持事業單位設立一定比例的動態崗位,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三年周轉期內享受事業身份待遇,期滿后“非進即走”;支持企事業單位自主評聘高層次、高技能和急需緊缺人才,作為政府人才評價的重要參考,予以重點關注和支持;探索政府授權頂尖人才、社會名流、行業領軍型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舉薦人才制度,經評估可直接納入各級人才計劃給予支持。“同行認可、市場認可的,就是人才。”省人才辦工作人員介紹,江蘇還將完善引才獎補制度,鼓勵地方根據企業引才用才情況,給予一定補貼;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以獎代補等舉措,進一步為企業引才用才減負。
“近年來,人才競爭異常激烈,很多城市競相出臺各類引才政策。在人才熱面前,我們認為,應堅持需求導向,以發揮人才作用為根本,讓企事業單位沖在聚才用才一線。‘人才10條’就是在深入分析全省人才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廣泛征求用人主體和各類人才的意見建議后制定的。”該工作人員表示,早在去年的“人才26條”中,就采取了多項舉措激發用才主體作用,“人才10條”著眼執行中還存在的“障礙”進行定向破解。
記者注意到,“人才10條”強化了人才工作激勵考核,除了把人才工作納入考核監測體系外,還將定期開展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先進企事業單位評選,對于人才引得好用得好的單位,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獎勵,從以往“激勵人才為主”,轉變為“既激勵人才又激勵用人單位”。
系統化集成化,綜合發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強化人才引領,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高度謀劃人才布局,是“人才10條”的一大亮點。
“人才10條”規定,在重大工程實施、重點項目推進、重要載體建設中,把人才評估作為必要環節,以人才結構優化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加強戰略謀劃,注重儲備能夠產生顛覆性技術變革、引領未來創新發展的人才資源,也就是說,人才作用“前置”到產業、項目、工程的謀劃之初,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選擇。
記者注意到,從“人才26條”到“人才10條”,圍繞“政策集成”動作連連。“人才10條”提出,建立人才、科技項目申報查重及處理機制,推進評審結果互認、信息共享,減少不必要的重復申報,逐步實現人才、產業、科技等項目集中評審、集成支持。對于企事業單位新入選的院士和“人才”“萬人計劃”等“國字頭”人才,省財政將根據所獲資助情況給予配套經費支持,無須再耗費時間精力去申報評選。
“結果互認、信息共享,就是為了解決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所指出的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人才‘帽子’滿天飛的問題。”省人才辦工作人員表示,為策應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人才10條”提出要建設G42人才創新走廊,推動沿線各地人才規劃接軌、人才工程互認、人才資源共享,構建區域差異化、發展協同化的人才創新共同體。“此舉可以引導蘇南板塊人才工程相互支持,避免同質化競爭。”
江蘇省社科聯科研中心主任徐軍海認為,以人才制度綜合發力精準施策為導向,厘清多利益主體行為下人才管理利益沖突的發生機制,注重政策系統集成,聚焦孤立型政策向協同型政策的有效轉化,最終支撐江蘇的高質量發展。
人才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發展環境的競爭。“人才10條”從金融支持、生活配套等多個維度入手,為人才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除了拓展人才投、人才貸、人才保等金融產品,提供最高1500萬元的信用貸款外,還鼓勵政府類產業基金投資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帶動各類投資基金投資種子期、初創期人才企業,解決人才企業“首投”問題。此外,文件要求,將高層次人才創業企業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政府投資建設的公租房在滿足當地保障性需求后,經批準,可調劑部分作為人才臨時租住房。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