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青海海東:“人才+”工程精準扶貧

關注微信

青海海東:“人才+”工程精準扶貧

時間:2018-10-26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作者:佚名
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的青海海東,能否打贏脫貧攻堅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速度,而人才短缺一直是擋在脫貧攻堅路上的攔路石。

  近年來,海東市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組織科技型、實用型等各類人才2500余人次,持續開展了人才下基層活動,立足當地自然條件,實施“人才+”工程,破解基層“人才荒”,助力脫貧攻堅,引導發展特色種養業,壯大了集體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給村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人才+科技服務”催生新力量

  “在安工的技術支持下,我們示范基地的大棚已經發展到1000多個,果蔬長勢一年比一年好,這兩天到大棚來采摘的人越來越多了。”“是啊,我家油桃已經種了四年,今年的油桃一斤能賣到20元,有了安工的技術服務,我有足夠的信心致富奔小康!”在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的油桃大棚里,農民們正在互相議論著近幾年溫室大棚給他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農民口中的“安工”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的高級農藝師安小龍,也是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的高級農藝師。從2013年開始,應平安區農牧局的邀請,安小龍等四名農技專家來到平安進行了一場艱難的農業結構調整攻堅戰。經他推廣種植的油桃、紅提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畝產可達到1000公斤以上,經濟收入達6萬元。溫室蔬菜水果已逐步發展成為平安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安小龍等科技人才針對平安區種植業傳統作物品種比例過重、產業單一、質量效益不佳等問題,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先后引進五彩油菜、高酸紅肉海棠、羽衣甘藍等3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和推廣多用型新品種的種植,不僅促進了富硒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從而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平安區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實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以“百名專業技術人才下基層活動”為平臺,不斷盤活用好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積極鼓勵引導專業技術人才給貧困戶提供技術指導,把專業技術人才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力量。

  “人才+特色產業”開創新天地

  精準脫貧,產業選擇是重點,農民擺脫貧困是前提。為脫貧攻堅注入新動能,擺在第一位的是“人才進鄉”。海東市結合地區產業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資源特色,充分整合開發特色優勢資源,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

  “水飛薊中藥材現在可以在互助縣推廣種植,除去各種成本,畝均收入達3400元,水飛薊的成功引進,在增加互助縣中藥材品種的同時,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新品種大蒜在2700米的高海拔地區成功越冬種植,不僅產量高、品質還比常規種植優;這是今年我們和九三學社合作引進的羊肚菌新品種,若種植成功,一個溫棚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互助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九三學社院士工作站建設以來,引進農作物和果蔬等新品種44個,新技術2項,建成百畝新品種試驗基地1個,聯合開展攻關項目3項,申報科技成果2項。互助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九三學社院士工作站已成為互助縣高原現代農業發展、助推農民增收的“智力引擎”。

  平安區圍繞富硒特色農業產業布局,實施富硒大蒜和馬鈴薯、富硒禽蛋等培養項目人才。舉辦飼料種植、果蔬種植、牛羊飼養等專技培訓班30余期,培訓500多人次,帶動就業1000余人,增加村級集體增收80余萬元。針對產業發展的難題,引進5名專門研究富硒產業的專家教授深入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一線“問診把脈”,為農民送技術、傳經驗,促進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用科技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與此同時,加強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與中國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簽訂合作協議,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并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其他貧困地區發展。

  “人才+基地項目”培育新動力

  “現在,我們的莊稼活也要靠科技,沒有科技,沒有關鍵技術,就沒有好產品,只有產品好了才有人買,才有市場競爭力。頭幾年遇到了很多問題,合作社一直是虧損的。這兩年多虧了技術專家的指導和幫助,解決了很多農業方面的問題和困難,讓我們的合作社看到了發展的希望,今年,我估摸著差不多有個200多萬元的銷售額吧!這讓我們當地的老百姓更有信心地干好農活,脫貧也能增加自家的收入。”民和縣澤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志東欣慰地表示。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實行鄉土人才與農戶“1+1”“1+N”結對帶幫,鼓勵和支持鄉土人才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引導485名優秀鄉土人才主動與900余戶“聯姻結對”,通過面對面解疑、電話答惑、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切實解決貧困戶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有效促其致富增收。目前,在41個脫貧村發展規模養殖戶1163戶,發展規模種植戶368戶。互助土族自治縣選聘一批以技能大師、“土專家”“田秀才”為主體的“名師”和一批貧困地區中青年培養潛力的“學徒”,依托各類專家工作室、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等,簽訂師徒協議,結成師徒對子,開展技能技藝傳授。全縣共遴選“名師”100多人次,200多名鄉土人才已經成長為脫貧致富的技術能手、產業大戶。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