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晚,新華社一則“屠呦呦團隊明日發布重大科研新突破”的預告吊足了大家胃口。
17日,新華社公布屠呦呦團隊“大招”詳情: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癥”“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
其中,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治療方案,指的是今年4月25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藥研究所研究員王繼剛作為第一作者,聯合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等5位專家,基于青蒿素藥物機理、現有治療方案、耐藥性的特殊情況和原因以及藥物價格等諸多因素,從全局出發,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應對“青蒿素抗藥性”的合理方案。相關文章刊登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
此外,據媒體報道,屠呦呦團隊關于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的研究,目前只是獲得臨床一期數據,相關療效還應以后續臨床數據為準。
那么,屠呦呦團隊“大招”是否為“重大突破”?
據報道,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坦陳:“我們自己內部的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進展。”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繼剛也認為,作為科研人員,他們更愿意用“進展”來表述。
17日下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中國科學報》:“關于屠呦呦團隊成果的報道,一切以新華社稿件為準。稍后我們會在網站上發布聲明。”
該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向《中國科學報》表示,此前并不知情,不知道媒體會發布此次“重大突破”。“院里(中國中醫科學院)正在就此事開會討論,如果發布通報聲明,我們會執行。”
截至記者發稿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聲明稱,關于屠呦呦團隊研究成果的報道一切以新華社稿件為準。
無論如何,青蒿素一線治療方案發揮了重要作用,挽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此次抗藥性機理和應對方案研究是對青蒿素的持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屠呦呦一直強調青蒿素沒有預防瘧疾的作用,濫用青蒿素會加速抗性的產生。但是學術界也有不同看法,抗瘧機理的揭示就回答了這個爭論。”張伯禮說。
他解釋,作用機理表明,青蒿素需要被紅細胞中的血紅素高效且特異性激活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只有當瘧原蟲在人體內大量破壞紅細胞,使人體釋放出較高濃度的血紅素時,青蒿素才能被激活,并與瘧原蟲體內的蛋白結合,使其喪失活性,從而殺死瘧原蟲。
“由此可見,正常紅細胞中的血紅素由于被牢牢地結合在血紅蛋白中,而無法激活青蒿素。因此,青蒿素不能預防、只能治療瘧疾。”張伯禮肯定地說,“青蒿素抗瘧機理的發現,對揭示其他中藥的作用機制也有很好的啟迪,這很可能是中醫治療原則中‘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一個科學詮釋。”
此外,紅斑狼瘡的治療又開拓了新的適應病癥。青蒿素的臨床應用范圍得以擴大,青蒿素生命周期得以延長,社會經濟效益更加顯著。對此,張伯禮表示:“青蒿素的研究進展也告訴我們,科學研究永無止境,不但要甘坐冷板凳、進行艱苦研究,出了成果還要持續跟蹤、不斷拓寬和深入,不斷關注新出現的問題,并立足解決問題開展新的研究。”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