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抓住國家戰略機遇,布局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建設 高校人才蓄水池效應凸顯
打造高層次人才蓄水池 廣東高校如何引鳳留鳳
日前,廣東多所高校發布人才招聘,引發廣泛關注。廣州大學繼35萬元起年薪招聘100名博士后研究員后,又面向全球招聘200名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師資博士后,包括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青年杰出人才等,涵蓋了31個學院、研究院。
人才是第一資源。高層次人才是高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搶下先手棋,布局大建設。近兩年,省委、省政府啟動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以來,廣東高校圍繞創新驅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加強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引進培育,人才蓄水池效應愈發凸顯。
南方日報記者 杜瑋淦 鐘哲
大學建設為高端人才種下“梧桐樹”
今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發布了2019年度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名單,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通過認證。
“這是學校一直以來致力于科研創新,高度重視人才培養的實力展現。”全國優秀教師、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特聘教授陳輝說。他于2012年從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加盟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帶著從國外名校、名企得到的寶貴經驗,創建并實踐了一套化工課程教學新模式,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連續7年獲得全國總決賽一等獎;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研獎勵10項;多項成果在企業成功應用,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本人也于去年獲全國優秀教師、今年獲廣東省勞動模范。
高層次人才和團隊不斷加盟,使得廣東高校的整體科研能力和學科競爭力呈現跨越式上升。
截至今年7月,全省高校共有94個學科入圍ESI全球排名前1%,比2017年度增加38個學科,增長68%。329個學科入選上海軟科2019年中國最好學科排行榜,比2017年增加39個,增量居全國首位。
不久前,廣東海洋大學舉行聘任儀式,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遙感專家潘德爐為特聘院士。袁隆平、楊德森、潘德爐、周俊良……該校近幾年在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引進上屢有突破。
廣東為高校發展創設的優渥平臺,成為吸引優秀教師最關鍵的“梧桐樹”。
早在2015年4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開展高水平大學建設工作,隨后又相繼啟動實施了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和理工類學科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和廣東高校“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等重點工程。廣東海洋大學作為上述工程的受益者,成為廣東高校人才引進工作成效的一個注腳。
教育人才庫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今年3月,惠州學院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參與的精密設備特種潤滑材料的研制及產業化項目榮獲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這個項目填補了精密設備部分潤滑材料尚未國產化的空白,惠州學院也因此成為省內為數不多的地方院校參與研發并最終獲獎的單位。
實戰成績檢驗引才工作成效。此次獲獎項目的核心研發人員中,就有一名兩年前剛剛引進惠州學院的優秀博士。惠州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該校自去年以來共引進人才199名,其中博士121名,擁有博士學位教師占比提升至40.84%,位居全省同類高校前列。圍繞惠州產業發展路線圖,惠州學院還將加大力度引進重點人才,力爭在新能源、新材料、化工、電子信息等學科領域建設院士團隊或高端人才團隊,努力走出一條地方院校引才新路子。
高校是地方的人才蓄水池和科創源動力。廣東一批地方高校緊緊圍繞著產業發展需求進行錯位發展和內涵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科研團隊。
2015年以來,東莞理工學院雙聘、特聘、柔性引進院士15人,引進國家級人才達40多人次,其他高層次人才70多人,博士學歷教師750多人。該校聚焦東莞區域重點產業領域,建設先進制造學院(長安)、粵港機器人學院等9個現代產業學院;與東莞16個鎮街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設大學科技園、工程技術中心、“科學家在線”等成果轉化載體平臺,促進科研成果高效轉化。
同樣作為地方院校的韶關學院,通過搭建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科研平臺和團隊,成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也為青年教師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寬廣舞臺。從2017年以來,該校加快推進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百名青年博士引進計劃,近三年已經攬入教師159人,其中博士90人、教授19人、副教授27人。
創新人事制度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去年8月,華南理工大學啟動教師人事聘用制度改革,借鑒國外高校經驗,并結合國情、校情,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師“預聘—長聘”制度。通過設置“預聘”崗位,采取“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把優秀的、具有潛力的青年人才留下來;建立適當考核激勵機制,促使獲得“長聘”崗位的教師保持動力、持續發展。
人事制度深化改革,讓能者有其位,有利于激發高校人才干事創業的熱情。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有140所高校完成教師職稱制度文件備案,114所高校完成了改革首次教師職稱評審工作并報備評審情況和結果。
近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計算機與電子信息學院教師李繼凱正式獲評教授,這是我省實行高校“放管服”改革,職稱評審權下放到校以后,該校首位獲評教學型教授的教師。
在政策指揮棒的指引下,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深化教師分類評價和管理,將教師分為教學型、教學科研并重型和研究型教師幾個類別,職稱評審不再“唯論文”“唯帽子”,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一名博士從報名到錄用,最快僅需一周即可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惠州學院人事處處長羅恢遠介紹,該校打破制度藩籬,打出引才組合拳,將人才引進成效與二級學院領導班子考核直接掛鉤,倒逼全校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
嶺南師范學院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引進標準從45萬元/人到200萬元/人,對拔尖人才一人一策、面議商定;特別注重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出臺了特色人才項目“燕嶺優青”,遴選培養優秀青年教師,設立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培養經費,支持青年教師加強學術交流,提高科研能力,積極爭取科研課題,更快得到鍛煉和成長。
“豐厚的薪資、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積極的政策扶持,讓越來越多高層次人才青睞并落戶廣東高校。”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推進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師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更好服務廣東創新驅動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