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煙臺5月9日電 (張玉雷 陳曉玲)“隨著國家‘一帶一路’、‘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僑商回國投資興業也會迎來更多機遇。面對國內如此巨大的市場,國外先進技術有機會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僑商回國創新創業恰逢其時。”德國山東商會會長曲永剛在山東煙臺參加“2017華商博士煙臺行”活動期間表示。
9日,由國務院僑辦、中國僑商投資企業協會主辦的“2017華商博士煙臺行”活動結束,海外華商博士與煙臺百余家企業達成合作項目70多個。此次活動邀請了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多位華商博士攜帶近百個投資合作項目來煙臺考察洽談,他們當中有實力雄厚的實業家、有科技創新前沿的科學家、有世界一流學府的教授、還有年輕有為的中青年博士。
在德國工作的曲永剛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他認為把國外一些高新技術項目轉移到中國會有更好的發展,他們商會準備今年在威海成立“中德技術轉移中心”,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華僑華商回國創業。
祖籍煙臺的安平是加拿大魁北克山東同鄉會會長,此次回到家鄉發現這里的環境、政策非常適合投資。安平還從加拿大魁北克帶來了12個團隊、25個項目,涉及教育、醫藥等多個領域,與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十分契合。
據悉,此次海外華商博士帶來的投資合作項目涉及電子商務、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包括“人工智能綜合測試系統”、“地方政府經濟大數據平臺”、“深層灌溉系統”、“多光譜信息融合成像技術”等高新技術項目。
活動期間,海外華商博士們不僅與煙臺企業家面對面交流,還進入相關企業、園區考察。來自美國的陳友斌博士十分看重煙臺的制造業基礎,他帶來的“統一識別驗證平臺項目”被一家企業相中,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煙臺市外事僑務辦公室主任尹國文稱,僑商僑資推動了煙臺的對外開放,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對接項目、引進人才,推動煙臺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
煙臺是長江以北重點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有60多萬人,改革開放以來,該市第一筆外資、第一家外資企業、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都來自僑商。截至去年底,煙臺市共批準成立僑資企業5000多家,合同利用僑資86.7億美元。(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