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在高鐵上伏案工作的照片引發了關注:一張疑似拼接而成的PPT講稿鋪在狹窄的椅背桌板上,一位執筆凝神的老人伏案書寫、圈圈改改。白發白襯衫,赤腳舊皮鞋,神情專注、物我兩忘,讓觀者生出莫名的感動和暖意。
利用乘坐交通工具的時間干干活兒、忙忙工作,本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因為伏案工作的是一位院士,似乎賦予了事件不一樣的解讀。“綁定”了特定身份和職業信息的一條微博,讓不是新聞的“新聞”成為新聞。
無論院士還是普通科學家,隨時思考、隨處工作本就是一種日常狀態,沒有這樣的工作狀態和職業精神也很難成為科學家甚至院士。因此而受到媒體的關注甚至追捧,既會讓科學家感到意外,也會讓公眾生出一些“無中生有”的異樣感來。
近年來,院士成為“網紅”的新聞逐漸多了起來。在遙感理論研究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李小文院士,因衣著樸素、布鞋授課而走紅網絡。焊接界泰斗、年近90的潘際鑾院士,因騎車帶著夫人在校園穿行而“驚艷”網絡。更早些時候,還有院士因為年輕時的舊照頗似電影明星而走紅。公眾之所以對他們投以更多的關注,不僅在于這些杰出者身上所釋放的精神與情感魅力,更在于他們在各自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
事實上,無論有意還是無意,科學家都不必為“有名”或者“無名”感到困擾?茖W家固然不該熱衷名利,因為這與其職業屬性和要求相沖突,基于個人利益而非科學需要的名氣,從長遠看既不利于科學家本人的成長,也不利于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當然,大多數科學家現在已是如此。科學家同樣也不必害怕“出名”,因為紛繁復雜的世界需要科學家及時發出科學的聲音,為決策者提供咨詢、為公眾答疑解惑。在科學普及成為創新發展一翼的今天,更需要越來越多一線科學家參與社會互動、與公眾“親密接觸”?傊瑹o論“有名”還是“無名”,科學家都可淡然處之。
在科學家成為“網紅”這件事上,公眾與媒介同樣存在需要“糾偏”的地方。公眾應該對于院士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言行舉止抱以更平常的心態,媒體在對他們進行新聞篩選與“定格”時也應堅持更為客觀的導向。我們為他們的科研成果歡欣鼓舞,更在他們遇到挫折與失敗時送上關心和鼓勵;我們欣賞他們淡泊務實的治學與處事方法,也理解他們面對世俗時可能選擇的折中與妥協。
在這個“創新至上”的時代,科學家群體和公眾一樣,都需要彼此汲取前進的能量與熱度,需要一個不浮躁、理性、有溫度,鼓勵求新、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所以,一些科學家和院士的“花邊新聞”,看看就好了,不必過于激動。
在創新的時代,既要推崇院士的嚴謹與謙和,但也不必把他們神化或者矮化;既尊重院士的工作與日常,同樣也不必把他們模式化乃至娛樂化。院士、科學家,應該矢志成為這個時代的燈塔。塔的本身也許并不絢麗,但它投射的光束卻足以指明航船破霧前行的方向。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