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

關注微信

西部高校人才工作的“九宜九忌”

時間:2018-02-16來1源:神州學人 作者:張輪

“西部”是在美國大片里經常出現的詞語,在我國似乎變成了相對閉塞和欠發達的代名詞。西部高校曾在抗戰時期為我國高等教育保存和積蓄了力量,并為我國國防工業的發展,以及新時期邊疆建設培養了大批人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

九宜九忌

九宜

有情懷、有理想

多角度認識西部價值

實事求是、知人善用

協同創新

加強非物質資源供給

巧妙設計、挖掘潛能

放眼未來、未雨綢繆

注重全局性、基礎性工作

“先作為、再地位”

九忌

追求物質、計較待遇

人云亦云、坐井觀天

自由發揮、自娛自樂

“單打獨斗”

自縛手腳、墨守成規

草率揮霍、華而不實

頭痛醫頭、臨渴掘井

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定位不準”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及經濟的高速增長,解決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現象成為重大課題。由于中東部地區的先天地緣優勢、相對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開放的治學理念和相對充裕的優勢資源,更受優秀人才的青睞,西部高校在人才引進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逐漸顯得步履維艱。無論從待遇、生活條件,還是工作環境、開放程度,西部高校都面臨著一系列“窘境”,不但一流優秀骨干教師引進困難,甚至還不時有被中東部高校“挖角”的“危險”。

究其原因,紛繁復雜,絕非僅用“待遇”二字就能簡單概括。不過,近年來,一些西部高校在人才工作中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在痛苦中勵精圖治,砥礪前行,引進了一批優秀人才,建設了優秀的人才隊伍,開始嘗到人才工作的“甜”頭。

筆者在東部高校工作多年,期間曾多次赴西部高校掛職、支教,對西部高校人才工作有一定了解和思考,特將之匯總為“九宜九忌”,希望能夠對西部高校改進人才工作有所啟發。

宜有情懷、有理想

忌追求物質、計較待遇

教育,是塑造人和創造新事物、締造新思想的事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進步需要一批在精神層面有著極高 追求、充滿理想的有志之士。

西部地區的外部條件相對艱苦,待遇也不優厚。以新疆、西藏、甘肅為例,高原缺氧、氣候干旱,部分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由于歷史原因,這些地區高等學校的學科發展相對滯后,多數大學的發展歷史也較短。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歷史短、基礎弱意味著具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發展潛力。當然,這需要西部地區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步伐,積蓄力量,放眼未來,充分發揮后發優勢。

與此同時,國家投入巨大財力物力培養的新一代知識分子,尤其是國家公派到發達國家留學的優秀人才,更應該充滿家國情懷,將個人理想構筑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造福子孫后代和人民福祉之上。如果沒有我們這一代甚至今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東西部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西部地區教育相對落后和貧瘠的現象將更難改變。我們是怨天尤人,還是“擼起袖子加油干”,為改變這種局面奉獻自己的智慧和人生?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知識分子深思的問題。

西部地區在物質和環境層面的一些困難,例如氣候寒冷和高原缺氧等,難以改變。但是,我們這一代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為未來西部教育事業的發展打基礎、做鋪墊,我們這代人的成果是在未來而不是眼前。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需要有情懷、有胸懷的一代或幾代人為之努力,需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有志之士。如果一味地計較自然條件和物質待遇,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將無從談起。

宜多角度認識西部價值

忌人云亦云、坐井觀天

正因為相對薄弱的基礎和發展的相對滯后,西部地區在社會、文化、經濟建設過程中有許多亟待解決的課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只能依靠人才。另一方面,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地理資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具有極為深厚的可供研究、探索、思考和傳承的內涵,對于那些對此有興趣的人而言,來到西部,必將如獲至寶。選擇從事與此相關專業和方向的人才,在西部必將如魚得水。

敦煌的莫高窟、古絲綢之路上的文明、青藏高原的特質生態、七彩云南豐富多彩的文化、征服名山大川的科學和工程難題,甚至“兩彈一星”元勛們所奠定的堅實科學基礎,都在西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等待著有緣之人。只要有了明確的專業方向,并且將其視為終生的樂趣,那么,西部有著廣闊的天地任你馳騁,西部高校必將是你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正如游泳,與其在度假圣地的海灘邊像“下餃子”似的擠在一起“泡澡”,還不如到大風大浪中奮起拼搏,獨享自己的天地,欣賞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宜實事求是、知人善用

忌自由發揮、自娛自樂

對于西部高校來說,人才顯得尤其珍貴,需要倍加珍惜,一定要把最珍貴的東西使用得恰到好處。猶如一位足球巨星,其真正的價值體現在足球比賽中,而不是轉會市場上的身價。其發揮作用的大小,一方面由其自身能力決定,另一方面也需要教練的運籌帷幄和知人善用。讓一名世界級前鋒去守門,定會招致“城門大開、漏洞百出”;讓一名百米短跑選手去比賽跳高,不僅會導致跳高比賽的失利,同時也會減少百米比賽的精彩,而且還會毀掉一名運動員的運動生涯。

學校的人才工作也是一樣,無論在管理服務,還是教學科研崗位上,如果不能把本來就緊缺的人力資源恰如其分地用好,既是用人單位的損失,也是對人才的傷害,還會帶來溢出效應,讓其他的人才望而卻步。

因此,西部高校的管理層既要花十分的精力去引進人才,更要花百分的精力去使用和呵護人才。引進,只是擁有;使用,才能真正發揮人才的價值。否則,花大力氣引來的高端人才也不過是“花瓶”,發揮不出作用。

宜協同創新

忌“單打獨斗”

給人才創造一個能讓其發揮作用的空間,是西部高校管理層的責任。如果想吸引優秀的人才,并將其才華和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學校最好的選擇應該是“筑巢迎鳳”。特別是在西部,在外部物質條件和經濟投入受限的條件下,學校能做的事情,就是擇其急需、傾其所有、用其所能,調動所有協作力量,發揮集體和協作優勢,集聚人才并發揮作用。

科研工作者“單打獨斗”是目前很多高校面臨的一個難題,導致人力資源無法集約,無法生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西部高校在人力資源上本來就捉襟見肘,就更應該通過搭建平臺、建設梯隊,通過和地方、企業的協作,以及學科交叉融合的方式,鼓勵充分利用人力資源。

同時,要想使學校的人才能夠真正為西部建設服務,“精準”是一個終極主題詞。也就是說,西部人才戰略一定是在西部特色的平臺上,利用西部的優勢,選擇服務國家戰略的不同主題,或是解決滿足西部地區自身需求的技術和管理難題,搭建相互協同的合作平臺,集聚人才,同時共享人力資源。否則,不但人不能盡其才,高校對于人才也不能盡其用。

宜加強非物質資源供給

忌自縛手腳、墨守成規

既然西部高校面臨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資源的供給有限,那么就需要在非物質資源如政策和信息資源的供給,以及制度設計上動腦筋。非物質資源,一定程度上說,是可以彌補地域差別的,比如國家實施的各類人才計劃和出國培訓計劃,青年教師的晉升和培養,各種促進人才成長的政策,包括教師的“休養生息”,等等。再比如,西部高校是否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實行“學術休假”制度?

此外,在細節上加強對引進人才的關注和關懷,關心人才的生活和家庭。這些雖然無法替代物質資源,但所產生的心理影響是不可小覷的。非物質資源的供給和利用是開放、創新、充滿創意的,體現領導藝術和人才管理水平的“軟實力”。很多時候,一個細小的舉動就會溫暖一顆人心,比如在人才過生日時送上一個生日祝福。這些舉措如果利用得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人才戰略設計、政策制定和人才培養上,西部高校可以充分解放思想,放開手腳,切忌固步自封、自縛手腳。

宜巧妙設計、挖掘潛能

忌草率揮霍、華而不實

人才是寶貴的資源,被譽為“第一生產力”。西部高校,無論是管理工作還是教學科研工作方面,大多面臨人力資源緊缺的局面。如果思維僅僅停留在依靠“進人”來解決問題的話,面臨的局面就是:進人的周期相對較長→無人可進→進來的人不是自己想要的。再加上人才流動機制的相對僵化,必然會給工作造成被動局面。

作為管理層,巧妙設計制度和工作流程尤為重要,并可以藉此來改善行政管理和教學科研的工作效率。比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是否可以通過簡化程序來減少行政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的數量?是否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來減少人力的使用?是否可以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來緩解部分崗位的用人壓力?是否可以實行“一崗多責”來改變“一個蘿卜一個坑”而造成的被動?是否可以通過對員工進行培訓而讓其適應不同的崗位工作?在科研教學工作中,是否可以通過遠程教學等先進技術手段來取代部分人力?是否可以通過協同合作平臺借“腦”借“力”?是否可以通過柔性引才方式,但求所“用”,不求所“有”?是否可以通過先進的研究方法來取代簡單的人力勞動?大數據的獲得是否可以通過各種先進的傳感器來取代費時費力的人工測量?等等。

過多的抱怨只能導致軍心渙散,而積極鼓舞才能使每一個人的潛能得以發揮;提升人才質量所做的努力,其效果將遠勝于對簡單數量的追求。一個好的人力資源管理者,就像一位優秀的樂隊指揮,每一位員工都是他腦中的音符,在舞臺上舉重若輕,給觀眾獻上優美的樂章。

另一方面,對于各類人才計劃和人才激勵措施,西部地區可以適當降低門檻,從而可以和中東部發達地區形成錯位競爭。有才華的有志之士則可以在各類政策傾斜和制度鼓勵下選擇到西部高校工作,并由此獲得更佳的工作平臺。但是,也許會出現拿到各類“頭銜”之后被“挖角”的現象,這需要通過制度設計來規范和管理,避免人才“倒流”向中東部發達地區。可喜的是,有關部門已注意到這類問題并著手解決。

宜放眼未來、未雨綢繆

忌頭痛醫頭、臨渴掘井

西部高校的人才工作中,除了需要解決現實面臨的問題和解決燃眉之急外,還需要考慮未來3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如果拿足球運動來類比,就是要建立自己有競爭力的青訓隊伍。西部高校只有保持持續的進步和發展,甚至發展的速度要更快,才能在未來和中東部高校“平起平坐”,甚至有所超越,否則差距會越來越大,因為別人都在奮勇直前。

所以說,目前學校年輕人的工作狀態和工作水平,也許就決定了30年后一所大學的發展水平及在國內的排名。如果說急需人才的引進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那么對于年輕人的培養則決定著一所大學的未來。因此,要多鼓勵年輕人放眼未來,做未來30年有價值的事情。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解決現實問題,未雨綢繆遠勝臨渴掘井。

宜注重全局性、基礎性工作

忌不切實際、好高騖遠

目前,高校人才工作的一個熱點話題就是各類拔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院士、各類人才計劃入選者,林林總總,都是“香餑餑”,是各高校競相爭搶和引進的對象。誠然,若能引進一批這樣的拔尖人才,對于學校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將大有裨益。

但是,西部高校在這個問題上不宜跟風。因為多數西部高校面臨的問題是基礎不扎實,需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僅缺少學術性人才,而且缺少決策和管理人才,教育研究和智囊人才也有很大缺口。只有管理水平和學術水平并舉,西部高等教育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對于發展中的很多西部高校來說,與其“臨淵羨魚”,斥巨資、花大精力集中在少數“拔尖”人才身上,不如“退而結網”,扎扎實實地在本科生教育質量提升、既有年輕人才培養和基礎性的日常管理上狠下功夫,培養既有的學術和管理人才,引進實用的管理、教學和科研人才,尋找適合自己的那雙“鞋子”。

宜“先作為、再地位”

忌“定位不準”

一個優秀的愿意去西部發展的人才,從自身來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能發揮自身作用,展現自己的才華,將自己的智慧貢獻給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得到社會和單位的認可,用自己的作為證明自己的價值。切忌定位不準,過分強調外部因素,怨天尤人,或者未工作就先談待遇談條件。路遙知馬力,當有了作為以后,當西部高等教育、西部建設離不開你,你的事業也離不開這片土地的時候,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教育事業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篳路藍縷,玉汝于成。高等教育人既需要櫛風沐雨、焚膏繼晷的精神,也需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作風。西部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時間上要追趕未來,空間上要比拼左右。西部的廣闊天地,一定能孕育更多具有博大胸懷的人才,也一定能成就更加偉大的事業。苦盡甘來,必將迎來一片姹紫嫣紅。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