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過去,回首一年來人社部門的人才工作,可謂一路蹄疾步穩,一路砥礪奮進。
這一年,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繼續深化,從中央到地方政策創新亮點迭出,人才“紅利”不斷釋放。
這一年,以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為重點,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為抓手,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扎實進展。
這一年,聚焦重大戰略實施,優服務,促發展,專家人才把智慧和汗水揮灑在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
以人才評價改革為牽引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人才工作如棋局,機制活則滿盤皆活。今年以來,各級人社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劍指人才評價機制中存在的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等問題,提出以科學分類為基礎,加快形成導向明確、精準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機制。4月,人社部召開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座談會,強調以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10月,針對科技人才評價中存在的“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獎項多、帽子多、牌子多”等突出問題,人社部和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
各地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規定要求,全面破除體制機制突出問題,將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四川開辟產業人才評價綠色通道,對“5+1”產業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人才實行特殊評價、特殊政策;浙江深化科研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對于留任企業的博士后可確認為副研究員,博士后工作期間取得標志性重大成果的,經評審可直接晉升研究員職務;山東提出建立職業農民職稱制度,職業農民參加職稱評審不受學歷、專業等限制,不將論文作為必要條件,重點考察業績貢獻、經濟社會效益和示范帶動作用。
在人才激勵機制方面,各級人社部門也頻頻放出政策“大招”,力求讓人才得到合理回報,實現財富和事業雙豐收。2月,人社部和財政部印發《關于調整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準的通知》,切實增強艱苦邊遠工作人員的職業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山東出臺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意見,明確提出可實行協議工資制、年薪制、項目工資制等靈活多樣的分配辦法。江西健全國有企業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國有科技創新型企業對重要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建立員工持股制度。
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機制。1月,《外國人才簽證制度實施辦法》正式啟動實施,進一步放寬人才簽證有效期限和停留期限,提高人才簽證申辦效率,為外國人才提供綠色通道。深入實施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等項目,支持廣州“海交會”、大連“海創周”、山東“海洽會”等全國性大型高層次人才交流活動,開展創業導師走進留創園、“最具成長潛力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推介活動,支持留學人員創新創業。
聚焦高精尖缺
讓專技人才隊伍活力迸發
2018年,人社部門深入組織開展各項人才工程和項目的實施,高層次創新型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碩果累累。加強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和引進工作,配合中組部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項目;開展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選拔工作,資助122個高層次留學人才創新創業項目;新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99個,進站17829人、出站9754人,實施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香江學者計劃,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資助700人……一批高層次人才脫穎而出,在生產建設的各條戰線上貢獻智慧。
在注重選拔的同時,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也在加快推進。5月,財政部、人社部聯合印發《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對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作出明確要求。加強高層次人才對技術前沿和產業熱點的學習研討,9月,以“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社會影響”為主題的百千萬人才工程創新大講堂在京舉辦,人工智能領域頂尖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學術界、產業界代表共300余人參加活動。11月,中共中央印發《2018—2022年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對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作出專門部署,提出要以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為主要內容,以高精尖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對象,加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
一年來,人社部門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部署實施300期高級研修項目,開展急需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和崗位培訓108.8萬人次,新設20個國家級繼續教育基地。開展新疆、西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作,選拔520名少數民族專業技術骨干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進行為期一年的特殊培養和實踐鍛煉,通過工作實踐與業務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引導他們歷練本領、獻智邊疆。組織4批特培專家服務團,赴新疆西藏多地開展講學、技術指導、學術交流等活動,指導培訓當地專業技術人才約3000人次,加強邊疆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隊伍建設。
聯系服務專家工作機制不斷健全。8月,中組部、中宣部印發《關于在廣大知識分子中深入開展“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通知》,提出要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切實增強思想認同、情感認同。按照通知,各級人社部門結合實際情況,組織專家人才開展學習研討、專題研修、崗位踐行等活動,突出學用結合、知行合一,不斷賦予愛國奮斗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全年,人社部組織3期百千萬人才工程國情研修班,分別在中國浦東、井岡山、延安,開展國情研修,接受愛國教育。人社部7月和12月分別組織專家赴內蒙、海南休假,讓專家們休整身心、積蓄能量,增強對國情社情的了解,為內蒙發展和海南自貿區建設建言獻策。
重培重賽
技能群英迎來最好時代舞臺
統籌抓好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今年,人社部印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各級人社部門強化做好做實職業培訓、技工教育、技能評價、技能競賽和表彰激勵等各項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擔當。充分調動相關部門、行業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釋放政策紅利,形成橫向合作、縱向聯動共同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工作格局。
著力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創新技能導向的激勵機制。3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明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政策措施。4月,人社部下發貫徹落實通知,要求各級人社部門發揮牽頭作用,推動《意見》徹底落實。6月,人社部會同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召開意見落實專題會議,研究中央企業在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方面的做法。12月,人社部印發《關于在工程技術領域實現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意見(試行)》,進一步拓寬了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
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上海大力提升技能人才政治地位,加大在技能人才中發展黨員的工作力度,將高技能人才納入黨委聯系專家范圍,定期舉辦黨校研修班。深圳評選表彰“鵬城工匠”,為每人頒發50萬元重獎。新疆實施“天山工匠”計劃,由自治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為每位工匠補貼培訓費用。貴州出臺意見,明確技能人才參加公考可視同高校畢業生。此外,圍繞世界青年技能日、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籌辦、中華技能大獎等重要節點,各級人社部門積極開展宣傳,開展技能中國行系列活動,組織世賽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團到28個地市、14個貧困縣進行巡回報告。推薦高技能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開展高技能領軍人才休假,進一步在社會上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推動工匠精神落地生根。
加大技能人才培養力度。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提出構建終身技能培訓體系,培養造就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和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9月,人社部、國資委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技工院校與國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見》,深入推進校企合作辦學,推動國有企業舉辦技工院校,大力加強技工院校服務企業能力。10月,人社部、財政部印發《關于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意見》,明確推行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新型學徒制,促進企業技能人才培養,壯大發展產業工人隊伍。
一年來,從政府推動到社會參與,從學校教育到企業培養,從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行動到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春潮行動”,從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到技能大師工作室,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穩步發展。據統計,各級人社部門全年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去產能企業職工等重點人群開展培訓1400萬人次,全國技工院校向社會輸送近百萬畢業生。
在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同時,各級人社部門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訓、以賽促學。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全國選拔賽成功落下帷幕,一批閃亮的技能新星嶄露頭角,正積極參加集訓為參賽做準備。創新開展國內職業技能競賽,組織國家級一類大賽8項、國家級二類競賽51項。首次舉辦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來自全國30個省份的265名技工院校教師參加決賽,獲獎者優先晉升一級職稱。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智能制造應用技能大賽等一批技能大賽成為品牌。
圍繞重大戰略
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一年來,各級人社部門充分發揮政府人才綜合管理職能作用,聚焦重大戰略,研究制定針對性人才政策,實施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人社部全年部署102個專家服務基層、海外赤子為國服務、博士后服務等項目,深入推進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劃,新建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20個,持續推進人才扶貧,深入實施加強基層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著力解決制約基層人才發展的突出問題。貴州省、市、縣三級建立產業扶貧技術專家庫,公布專家信息,將專家精準匹配到貧困村產業鏈上。湖南為全省51個貧困縣組建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打造團隊式、成建制科技人才對口幫扶模式,形成科技扶貧合力。黑龍江出臺“實用人才實用技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培養壯大“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為貧困地區實現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技術支撐。
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人社部指導三地人社廳(局)首次聯合印發深入推進京津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區域合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證書、學時互認的原則、方式。三地技工教育的交流合作也更加頻繁深入,北京市主動為津、冀提供師資培養服務,共同開發課程體系、培養師資隊伍。天津市與河北省簽署《技工教育合作協議》,交換培養教師200余人,為三地“大國工匠”的成長成才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
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人社部印發《支持海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實施意見》。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出,支持海南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創新“候鳥型”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設立“候鳥”人才工作站。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