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研修班4月20日至26日在國家行政學院舉辦。4月24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組長趙樂際與學員座談并講話,強調要堅定不移、大力推進“萬人計劃”。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望大家,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參加這期研修班的同志,平均年齡36歲多,入選時平均才34歲,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期和搞科研、做貢獻的關鍵期,可謂是國家之“寶”。剛才,大家從不同角度,談了自己的工作成果、學習體會,也談了一些意見建議,從中能感受到大家科研報國的遠大志向、潛心研究的學術品格和已經做出的成績、成果,備感欣慰。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人才工作局的同志要認真研究。下面我講3點意見。
一、“萬人計劃”意義重大
“萬人計劃”,是統籌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的重要舉措。這個計劃,面向國內高層次人才進行重點支持,與“人才”并行,是國家級高層次人才工程的姊妹篇,共同構成高層次人才開發體系兩大支柱。功能定位,一個是重在引進、使用,一個是重在發現、培養和使用。中央對兩個計劃同等重視,在科研管理、事業平臺、經費使用、考核評價等方面,政策配套、力度相當。通過這兩個計劃,實現培養引進“雙輪驅動”,形成“近者悅,遠者來”的良好人才環境,加速集結創新創業的千軍萬馬,譜寫人才強國的新篇章。
“萬人計劃”,對培養造就國內高層次人才隊伍具有牽引作用。我國人才隊伍的狀況,是多而不精、大而不強,是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才強國。怎樣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發揮高層次人才的引領帶動作用。國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是創新的根基、創新的核心要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迫切需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型人才隊伍。“萬人計劃”的目標,就是要用10年左右時間,面向國內,培養100名左右、處于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科學研究有重大發現、具有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杰出人才;8000名左右、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急需緊缺的領軍人才;2000名左右、35歲以下具有突出發展潛能、科研工作有重要創新前景的青年拔尖人才。通過這三個層次,形成支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高層次人才梯隊。
“萬人計劃”,對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具有撬動作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作出了部署,包括“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等。體制機制改革要有主攻方向,
政策創新要有突破口。“萬人計劃”這樣的平臺,具有帶動性、先導性,有利于對一些重點難點問題,如資金項目管理、科研自主權、技術創新激勵、考核評價等人才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進行探索實踐。從大家發言情況看,這方面的效果已經顯現,要進一步總結完善,既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又要研究我國的國情,創造性地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實際的人才遴選、考核、評價等機制。
二、“萬人計劃”取得重要進展
現在,我國已薈萃了一大批優秀的高層次人才,取得了一批令人矚目的重大原創性創新成果。其中,“萬人計劃”專家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科技創新、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是覆蓋廣。“萬人計劃”突出需求導向,重點圍繞國家戰略需要選人。入選的專家,既有自然科學、工程技術領域的,也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既有從事基礎研究的,也有致力于應用研究和科技創新的;既有成果顯著的科學家,也有潛力很大的青年才俊。人才聚則百業興。這樣的布局和結構,適應了整個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有利于為國家各項事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是成果多。“萬人計劃”首批入選專家,都是業內比較公認的高端人才,多數主持863、973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計劃、領銜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科學原始創新、重大關鍵技術、重大工程建設、民生科技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有的成果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影響。首批199名青年拔尖人才,入選不到兩年,就有84人獲得國家和世界級重要科研獎項,占42.2%;有163人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占81.9%;有33人在重要國際學術組織擔任常務理事或執行委員以上職務,成績喜人。
三是示范效應好。在“萬人計劃”帶動下,各地各部門加大力度、加大投入,實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工程。比如,北京的“高創計劃”、陜西的“三秦學者”計劃、福建的“海納百川計劃”,農業、衛生、教育、文化的人才支撐計劃,等等,都拓展了人才工作內涵、豐富了人才工作抓手,受到各方面好評。重視人才已經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
三、提幾點希望
“萬人計劃”的定位,是面向未來、以用為本,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干成事業。能夠入選這個計劃,不僅意味著一種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充滿期待。希望大家珍惜機會、奮力拼搏,以優異成績回報黨和人民的厚望、重托。
一要堅定報國之志。一個人,能為國家、為人民做出突出貢獻,是很有意義的,也是很幸福的。祖國需要人才、事業呼喚人才、社會尊重人才。現在的中國,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條件、有機會、有能力造就更多的大師大家。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大家從事的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都與實現這個目標緊密相連。第一個“一百年”,就是在建黨100年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就是在建國100年時、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這個偉大歷程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是幸運的。可以說,施展才干正逢其時、創新創造正適其勢。大家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深懷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結合起來、把個人追求與國家需要結合起來、把個人專長與事業進步結合起來,做到科學報國、技術報國、知識報國,書寫人生的絢麗篇章。
二要弘揚科學精神。有科學精神,才有科學成就。大家在科研第一線,必須有“安專迷”精神,安穩心神、專心致志、迷戀至深。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心理準備、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執著。前不久,有位科學家憂心忡忡地對我說,有的青年人才基礎很好、潛質很好,就是急著出成果、不能在一個地方扎下根來,成果不少,但很雜,這么下去,難有大發展。希望大家弘揚科學精神、力戒浮躁之氣,遵循科研規律、運用科學方法,努力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上,長期攻關、創新突破、有所建樹。
三要培養國際視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期間再次強調,要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大背景下,創新資源流動很快,世界范圍內科技聯系更加緊密,大家要時刻關注科技領域的前沿發展,勇立世界科技潮頭。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多與國際同行深度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要善于取長補短,既要在國內“拔尖”,更要努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成為世界的“并行者”甚至“領跑者”;青年拔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入選者,來自海內外不同地方,不分彼此,都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希望你們與海外引進人才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目標下,相向而行、攜手共進。
四要爭做人才表率。“德之不修,其才必曲”。沒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就不會有正確的科研方向,就很難取得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科研成果。前幾天,大家學習了錢學森科學報國的光輝事跡,與趙忠賢、歐陽自遠等科學家作了深入交流。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國科研工作者的楷模,不僅在于巨大的科學成就,更在于深沉的愛國情懷、崇高的科學道德和精神境界。入選“萬人計劃”,不僅是對你們科研能力和成就的認可,也是對學術道德和工作作風的肯定。大家要始終把修身作為成事之基,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表率,做踐行科研誠信、遵守學術規范的表率,做潛心科研、踏實治學的表率,做勇于創新、不怕失敗的表率,做抵制不正之風、凈化學術風氣的表率。中國文化講“德行”,不管做什么,到了一定時候,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工作方向和人格的力量、做人的水準緊密相連。真正的大師,做人上都是楷模。
中組部是黨員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為人才搞好服務、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是我們的職責所在。我們從事人才工作的同志,對各位專家要多關心、多聯系、多服務、多支持。要繼續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堅定不移、大力推進“萬人計劃”,把這個重大人才工程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