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與諾獎同行”成為清華學生的“小目標”

關注微信

“與諾獎同行”成為清華學生的“小目標”

時間:2017-06-19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巔峰對話”第二十期開幕式上,楊振寧、Aaron Ciechanover、施一公與學生們探討“科學中的挑戰精神與創新思維”。李晨曦/攝

活動開始前,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在學生的鏡頭前說了這樣一句話:“很開心能參加你們年輕人所組織的這個活動,我想這樣的活動對于你們也許會有些用處。”

在清華園,這場名為“巔峰對話”的學術活動早已為學生們所熟知,它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辦,學生自己邀請嘉賓、自主組織開展。

過去的5年中,他們不僅把16位諾貝爾獎得主、3位圖靈獎得主、1位菲爾茲獎獲獎者請到學校進行對話,接受同學們的質疑和挑戰,更嘗試把專業相關、熱愛科研的學生送到諾獎得主的實驗室里。

第20期活動負責人之一、清華大學土木系博士研究生蘇舒介紹,作為面向研究生品牌的活動,他們渴望讓更多的學生嘗試和大師對話,真正去體悟追求真理的感受,科學研究的魅力。他們想把“挑戰和質疑的勇氣,批判性思維”帶給每一位接觸過“巔峰”的人。

411封郵件只是“冰山一角”

“巔峰對話”籌備工作組由16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組成,他們都是清華大學研究生會的成員,分別承擔嘉賓邀請、宣傳推送、后勤場務、項目財務等工作。整個工作組明白,提前半年邀請嘉賓,“爭奪”到國際頂尖學術大師的時間是整個項目成功開展的先決條件。

“這期活動我們向6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發出邀請,19位給出明確回復,最終成功邀請到4位,往來郵件411封。”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吳冠生看來,“勇氣”二字對于工作組尤為重要,“鼓勵同學們‘挑戰權威’,我們要先作出表率。這也是活動這么多年傳承下來的一種‘特質’。”

從1月17日發出第一批邀請郵件,到4月份確定最終嘉賓名單,他們用“煎熬”形容整個過程。所有人都清晰地記得,大年初一那天,團隊收到第一封受邀者初步確認參加的郵件時的興奮,更記得因為時間安排、專業領域、經費限制等原因無法成功邀請諾獎嘉賓時的失落。

除了邀請嘉賓,設計嚴謹的程序、招募和選拔學生挑戰團隊、跟蹤前期調研以保證對話的學術性和深度……兩個小時的“巔峰對話”實則對應了小半年繁復的準備工作。

“第7期的活動是2015年3月22日,第6期是2015年3月13日。”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博士研究生俞薈先后參加過15期籌備工作,他依然可以輕松地記起過往活動的嘉賓名稱和舉辦時間,“大概因為這個過程實在太難忘了。”

“巔峰學者實驗室”的順勢而生

“我謹代表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誠摯地邀請您參加清華大學一個全新的訪學交流項目——‘巔峰學者實驗室’,尋求潛在的合作可能。”2016年4月20日,“巔峰對話”工作組再次給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發出邀請,他們這次的目標是“再向前邁一步”——把清華的同學送到諾獎實驗室。

“巔峰學者實驗室”構想的提出并不復雜。2016年2月,俞薈作為學生代表參加了學校的海外實踐項目,他主動聯系參加過清華大學“巔峰對話”的學者并提出前去他們的實驗室拜訪,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和一位圖靈獎得主欣然應允。在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室里,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能否利用“巔峰”項目沉淀下來的資源,建立3個月左右的短期交流訪學項目,為同學們提供多一種選擇和機會。

返回學校后,他向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提交了詳細的項目策劃,很快便得到了學校的回復和支持。2016年5月,項目在全校范圍內啟動,9月開始,4位同學作為首批入選者陸續進入“巔峰學者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

當時正在讀研究生二年級的朱雪尉便是第一個出發的學生,她進入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跟隨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里·夏普里斯教授完成《特殊配體BTTES對疊氮炔基環加成反映機理影響研究》的初步探究設計。全新的點擊化學方法,讓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充分結合自己實驗室的離子體串聯質譜測試平臺(ICP-MS/MS),希望探索出特殊配體在反應中的中間反應細節及動力學影響。

到達實驗一段時間后,朱雪蔚向國內的導師提出了碩轉博的申請。在她看來,自己堅定學術選擇與在夏普里斯實驗室的見聞與收獲有一定關系,“我想繼續讀博士。”學院首次組織了遠程碩轉博答辯,為她繼續自己的科研夢想提供全力支持。

“巔峰對話”工作組成員、清華大學機械系博士研究生邱垚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今年5月,第二期“巔峰學者實驗室”活動啟動,已聯系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作為導師,他們將接納清華在校研究生赴其所在實驗室開展短期訪學活動。

“除了諾獎光環,我們更在乎同學們是否能從該項目中得到更多的收獲。這種收獲或者說傳承,指的不僅是學術能力和學術旨趣,更是挑戰的精神和質疑的勇氣。”俞薈說。

“與諾獎同行 與大師對話”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陳大鵬參加了第13期和第20期經濟分論壇學生團隊,談及和詹姆斯·莫里斯教授在“巔峰對話”的兩次互動交流,他坦言“記憶猶新”。

在陳大鵬看來,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莫里斯教授在不對稱信息理論方面建功卓著。第一次與莫里斯教授對話之前,陳大鵬特意去讀他關于稅制的文章。“當時澳大利亞取消了推行僅兩年的碳稅,在國內引發了熱烈討論,我就‘班門弄斧’,跟莫里斯教授聊起了碳稅。他邊聽邊點頭,聽完略加沉思,分要點給出回應。”陳大鵬回憶,“莫里斯教授的態度讓大家特別放松,還有同學現場跟他一塊推算起模型,學術氣氛‘爆棚’。”

今年5月,陳大鵬與莫里斯教授重逢,得知他要進行“經濟不平等”主題的演講,陳大鵬所在的學生團隊決定結合中國在精準扶貧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與莫里斯教授探討扶貧中企業和政府的角色。

在“巔峰對話”工作組看來,這座園子已經國際化十足:每年百余次的國際學術會議,豐富多樣的海外研修項目,不斷深化的國際化培養模式,還有以蘇世民書院、全球創新學院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為標志性成果的建設。但他們依然覺得“需要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學校的國際化進程中作出自己的貢獻。”

在“巔峰對話”第20期的開幕式上,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在致辭中對活動給予肯定。他認為,“巔峰對話”活動正在助力創造這樣一個環境,使同學們逐步建立起挑戰的勇氣和創造性思維,只有不斷地挑戰、不斷地質疑,才有可能使得清華一批學生具備作出偉大的重大發現的基本素質。

“我們的目標是竭盡所能地爭取更多的機會,讓‘與諾獎同行、與世界同行’成為所有清華學子觸手可及的‘小目標’。”俞薈說。

而下個月,一本名為《與諾獎同行與大師對話》的“巔峰對話”諾獎得主演講紀實文集將正式出版。據了解,每期“巔峰對話”均為全英文,工作組對過往活動的現場速記進行翻譯和整理,他們希望通過文化產品,將“巔峰”的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