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記者 關鍵
昨日,記者采訪高交會9號館黑龍江展區。走到哈爾濱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展位,一股濃郁的大米飯香撲鼻而來。
哈爾濱工程北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冰博士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李冰曾是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研究所的工學博士。畢業留校任教后,他一直主攻船舶自動化控制。在哈工程軍事技術博物館陳列有他的一項軍事技術發明,被國防部授予國防科技發明獎。
“用干軍工的精神,生產研發出世界一流的中國好大米,為全人類造福,就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李冰稱。
2010年,機緣巧合下,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找到李冰,讓他幫忙完成水稻育秧機、水稻播種機、缽育擺栽機等一系列的農機改造。李冰后來回憶說,那是一段“天天聊水稻和大米的日子”。不久,通過另一次偶然機會,他第一次見到胚芽米的加工過程,隨即迷上這種會發芽的大米。通過胚芽米創業的念頭,也開始在他心里生根發芽。
沒有任何經費來源,拿著自己的積蓄,他開始進行技術研發,嘗試生產自己的胚芽米。“日本的標準是看留胚率。比如說,生產出100顆胚芽米,就數一數有多少顆還有胚芽,如果有90粒,那留胚率就是90%。”
一粒米中的小小胚芽,奧妙之深令人嘆服,并且這種保留了胚芽的米在日本已經非常普及。
“既然如此,為什么在我國就沒有普及呢?”李冰不解。
“在日本,只有留胚率80%以上的才是胚芽米,而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無法達到這個技術標準。”農學家們笑著搖了搖頭。
“胚芽米既然這么好,我們為何不試著研發呢?”當時,李冰便萌生了研發胚芽米加工技術這一想法,沉思許久,決定大膽一試。
他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身邊的同事伙伴,很快便一拍即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組成的研發團隊一頭扎進了對胚芽米加工技術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近三年,終于成功研發了胚芽米專利磨米技術。
這種加工技術能使稻谷的留胚率達99%,胚芽完整度達95%,在適宜的溫度下放在水中,鮮活的大米能夠發芽。
李冰說:“我覺得應該有兩個判斷標準。一個是留胚率,一個是完整度。就是加工出來的米,不僅要留有胚芽,胚芽還要完整。因為只有完整,它才能發芽,才是活米。”
憑著對自動化技術的掌握,李冰一頭扎進實驗室里,一套又一套地研發自己的設備。每天朝七晚十一的工作狀態,從2012年一直持續到2013年。
期間,他遇過的困難包括資金緊缺、場地遷移、團隊磨合……就像一些普遍流傳的創業故事那樣,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差一點賣掉了自己的房子。
時至2015年,在攻克多個技術難關后,李冰和他的工程北米團隊,另辟蹊徑地研發出一套新的胚芽米研磨工藝和設備,第一次實現“分層碾壓和全角度切割”。
他說:“通俗地說,就是在磨米的時候,我能控制米的運動姿態,讓它最大限度保留胚芽。”李冰介紹說,經過權威檢測,用工程北米的設備生產的胚芽米,留胚率達到95%,完整度能達到95%。
這一水準已經遠遠超過留胚率80%的日本標準。2015年,李冰和他的團隊,以第一臺完整形態的胚芽米精磨機,拿到四項國家專利,其中包括一項發明專利。
“稻米碾掉谷殼,就是咱常說的糙米,口感不好。再去掉表皮,保留胚芽,就是胚芽米。如果再去掉胚芽,就是咱市場上常見的精白米。胚芽米是最好的,重量只是一粒米的3%,卻占66%的營養。它有活性,適宜條件下能發芽,是一種會呼吸的米。”李冰說。“我們的大米就是一種有營養、會呼吸的大米。”
工程北米的“純胚活米”,選用的原料來自松嫩平原南端的五常市。那里的稻作區三面環山、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長久以來被視作中國最好的大米產地。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