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馬立峰還有一重身份,他是江蘇面向全國選聘的“企業科技副總”。就是在與江海集團的合作中,他設計完成了世界首臺液壓雙邊滾切剪。2017年,江海集團銷售額達4.8億元,其中和太原科技大學的合作成果就貢獻了近3億元。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體制創新始終是江蘇發展的“先頭部隊”,每每研究出臺各項新政與制度,均是圍繞如何突破創新堵點、提升創新效能。近年來,江蘇先后涌現出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的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以縣域科技體制改革為試點的常熟市和海安縣等典型案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把科技體制改革作為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改革的重要內容,極大地激活了創新創業“最強大腦”。
4個月前,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研究所,以2100萬元的價格將“大葉片”技術轉讓給中車集團。研究所一改“獎金加績效”的傳統分配模式,將凈收益的70%給了研發團隊。拿著這筆錢,研發團隊成立了子公司,將技術成果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反而為研究所帶來了更大收益。
“我們感覺是找了一雙更合腳的鞋,找到了一個更合乎我們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新創業的模式。”副所長李進儀笑著說。
作為江蘇科技體制改革的一面“旗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憑借“項目經理”“一所兩制”等新模式,省產研院5年吸引68位全球頂級的科學家和771位高層次人才集聚江蘇,轉移轉化技術成果2632項,孵化創新型企業490多家。
“科技副總”是江蘇首創的引導企業柔性引進科研人才的機制,主要從全國高校院所引進專家教授,到企業兼任技術副總或副總工程師。2013年啟動至今,已有來自全國300多家高校院所的2500多名專家教授來到江蘇、深入企業,服務企業科技創新。
這些專家教授不僅直接為企業服務,還當起了“科技紅娘”,根據政策規定,任期中促成高校與企業之間成果轉化,還可按技術經理人待遇給予1%的獎勵。通過政策優化,“科技副總”的申報一年比一年火爆,今年起不再給予資金獎勵,申報數竟然翻番,達1074個。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時強調,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依靠創新驅動。要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江蘇,向來以實體經濟見長。2017年,全省制造業總產值超16萬億元,約占全國1/8、全球3%左右,是名副其實的制造大省。自上世紀90年代在全國率先提出科技興省口號以來,江蘇始終圍繞如何讓產業攀上“微笑曲線”高端做文章。
2006年,當許多城市還在比拼招商引資和工業產值的多少時,蘇州工業園區卻與中國科學院、江蘇省、蘇州市共同出資創建了中科院蘇州納米所。2016年,全球首個納米領域的大科學裝置——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在園區開工啟動,引發了整個科學界的關注。此外,園區內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納米城”,并被美國學者評為全球八大納米產業集聚區之一。
納米產業未來應用空間巨大,但出成果比較慢。十年培育一個“慢”產業,出不了政績,賺不了“快錢”,但蘇州工業園區認準了這是一個好苗子潛力股,久久為功、篤定前行。
據國家技術預測調查顯示,我國15.1%的領跑技術分布在江蘇。依托產學研共同體,江蘇在納米、超級計算、生命科學、太陽能光伏、物聯網等領域,已有一批重大技術和戰略產品居國際前沿。
“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江蘇省科技廳廳長王秦介紹說,過去科技創新過多地依賴政府構建的“人工生態”,現在更多地是依托市場自發形成的“自然生態”。目前,江蘇正重點實施“一深化四提升”專項行動,其中“一深化”就是指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著力破解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改革科技項目管理和科技投入評價機制,加快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健全科技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機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各種創新要素形成合力。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