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稱和工資待遇、項目申請等直接掛鉤,同樣是上一堂課,講師和教授的課時費差別也很大 CFP供圖
白天干工作,晚上搞論文,是很多醫生的常態 CFP供圖
對很多從事科研、教學等職業的人來說,評職稱是件大事,它與工資、福利待遇等密切掛鉤。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職稱評定有“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的傾向,導致大家對職稱評定頗有微詞,有人形容“職稱就如同雞肋”,但又不敢輕言放棄,甚至要挖空心思去騙、打破頭去爭。
這種現象將得到遏制。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多項改革方案新鮮出爐,其中一項就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江蘇也將完善職稱評價辦法,向具備條件的地區和用人單位下放職稱評審權。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項鳳華 俞月花 郝多
張丁
56歲 南京某高校教授
一心撲在教學上,就是“照亮別人,毀滅自己”
職稱對于大學老師來說,不僅意味著晉升的通道,而且與收入待遇直接掛鉤。張丁(化名)在南京某高校已經從教32年。“從進校時的助教,到副教授,再到現在的教授,一路走下來,真不容易。”他說。
老師評職稱也要論資排輩。“資格老的老師評副教授、正教授,我們這些新人,就從助教開始一級一級往上爬。”張丁回憶說。
教學滿一年后,考核合格,他評上了助教。1989年評講師,要求是“教學5年內,首先教學考核合格,總工作量達到學校要求,同等情況下,如果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優先考慮”。“當時還沒有具體要求發幾篇論文。”
“升副教授需要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其中在重點期刊上發表2篇。”但有一點很關鍵,就是指標限制。他說,每個學校每年的副教授名額都有比例要求。“這是按照學校或者學院統籌的,因為一個學院的正教授、副教授、講師是有一定比例要求的。如果名額有限,就算符合了前面的要求,也未必在當年能評上,還是要等待。”
要判斷一個人的學問高低絕非易事,這種游戲規則是什么呢?就是“傻子法”:數數。數論文、課題和成果數量。又說要比較質量差異。那么好吧,分等級。于是,就有了權威期刊、核心期刊以及SCI等等和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和成果的區分。這樣,教師的學問高低就被這些東西代表了。
“比如課題,我們當時評副教授時,需要有省級以上一到兩項課題,這就是硬杠杠。現在年輕老師評副教授,可能壓力更大。”張丁說,從副教授到教授時,對課題和論文的要求更嚴格。“課題要求是國家級的,論文除了國內重點期刊,還要在國外發表一些SCI論文。”張丁于1999年評上了教授。
職稱直接跟工資掛鉤。“每個級別至少相差一兩千。退休時,從講師崗位退休和從正教授崗位退休,待遇差別很大。”
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更關乎你能否留下來。評職稱跟接課題是正相關的。如果職稱低,接課題的幾率就低。“學校現在都是三年一聘用,如果在聘用期內,沒有做出一定的成果,考核不合格,就會被降級或者解聘。”
張丁感慨道,“職稱這個指揮棒讓很多好老師只能選擇把大部分精力讓給科研、論文,而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因為評職稱時,教學這塊只是作為參考,權重相對其他幾個要素來說較低。”
張丁也關注國外一些名校的職稱評定情況。“他們首先看承擔的教學任務,比如從副教授到教授,要求5年或者8年,為本科生研究生上過多少課,在這個基礎上,才會考慮。國外高校的正教授可能就一兩個,而且老師的工資不跟職稱直接掛鉤,有可能一個高級實驗師的工資比副教授拿得多,因為他帶學生做實驗,學校會根據他的教學情況來定工資。這讓老師在教學上更有積極性。”
至于國內高校,張丁感嘆,至少他現在所在的大學,“很多老師都形成一個共識,教學好不算什么,做課題、寫論文、評職稱才是硬道理。因為這關乎個人的切身利益。”
李偉
39歲,南京某高校行政人員
從5篇到8篇,不斷長高的“職稱墻”
李偉(化名)是南京一所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快40歲的他在2011年評上了副高職稱,也就是副研究員。“大學里分教師崗、行政崗等。行政人員的晉升序列是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李偉說,在高校,大家都非常看重職稱,教授和講師,同樣是上一堂課,拿到的錢完全不同,“估計起碼要高50%吧”。
除了基本工資和講課費,在科研項目的申請上,也會有“不同待遇”,“雖然申請時并沒有職稱級別的要求,但相對來說,如果你是教授,那肯定比講師更容易申請到省級課題,這是可以理解的。”
教師職稱也直接關乎學校的排名。“學校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有多少院士、教授、講師,每個人都對應著一定的分值,學校當然希望更多的老師評上高級職稱。”李偉說,對于高校老師們來說,評職稱要考的英語、計算機那都“不叫事”,受大家詬病最多的還是論文。
李偉評副高職稱的時候,要求發表5篇省級刊物論文,其中2篇要發表在核心刊物上,但現在要求更加嚴格,要求8篇論文發表在省級刊物上,其中3篇要在核心刊物上發表。李偉不禁感慨,幸虧自己是管理崗位,比較順當地發表了幾篇教育管理方面的論文。“我們學校有不少老師,教學水平很高,但評職稱時就被論文卡住了。”
程宇
49歲,南京某醫院主任醫師
醫生評職稱,照樣論文至上
不僅大學老師們要為論文忙碌,醫院的醫生護士們也為論文所“苦”。南京某三甲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程宇(化名)說,從業26年,每天都要不斷學習。
畢業后第一年,只是見習醫生。這一年里,要考醫生執照,考完后才叫“住院醫生”。拿到醫生執照后,對于本科畢業的她來說,必須做住院醫生滿5年,才有資格考主治醫生,屬于中級職稱。“我記得當時需要考職稱英語,還要在市級醫學方面期刊上發表至少1篇論文。”
主治醫生再升一級,就是副主任醫師,即副高職稱。“需要再干5年,也同樣要考計算機和英語,還要在國內核心醫學雜志上發表至少3篇論文。”再往上就是正高。“難度當然更高,論文當然也是必須的。”
程宇說,作為兒科醫生,白天工作已經很忙了,晚上下班回家還要忙孩子。論文都是利用休息時間寫的。“臨床醫生的論文需要做臨床總結,發表有關疾病的診治經驗或疑難雜癥的分析。至于搞基礎科研的醫生,還要抽時間到實驗室做實驗。”
在程宇看來,大部分臨床醫生很難有精力寫出高質量的論文,更別提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要說在SCI上發表,困難就更大了。程宇回顧自己的正高之路,用了四個字總結——“不堪回首”。
“在職稱制度的單位上班,甘心在低職稱的位置上一直干下去,得要有多強大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即使再難,醫生們也要拼命搞論文,因為誰也不想落在人后。
程宇說,現在很多臨床醫生一直停在中級職稱上,就因為卡在論文這關,沒法再進一步,很可惜。“臨床醫生承擔著看病救人的任務,特別是一些大醫院的臨床醫生,已經是超負荷運轉,就更別提要搞科研、寫論文了。”
“其實衡量的標準有很多。制度能不能改改?”她認為,考評臨床醫生,最關鍵的是看醫生的臨床診斷和手術水平。
張力
53歲,南京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四五十歲的人,還要背英語單詞
張力(化名)還有兩年就要退休了,回想自己30多年的工作歷程,似乎一直在和職稱“死磕”。
張力在事業單位體制內工作,“其實就兩條路,有技術的人走技術評職稱這條道,另外的人就走晉升科長、處長這條路。”張力算是有技術的這類人,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她就走上了評職稱這條路。因為要考英語,而張力又沒有英語底子,只好在圖書館借了書,埋頭苦讀,“那時剛生了孩子,為了躲清凈,專心看書,還特意找了朋友家一個空房子,孩子也丟給老人帶,就全力拼外語。”可就是這樣,第一次考英語還是沒有過,看著別人都評上了職稱,張力暗下決心,一定要拿下英語這一關。第二年,張力終于考過了英語,獲得了工程師中級職稱。
如果說年輕還能安下心來看書,那么到了評高級職稱的時候,張力再次崩潰了,這次她考了一次便放棄了,幸運的是,2003年左右,高級職稱的評定做了一些改變,取消了英語考試,于是張力和單位的老同事,搭上了這班順風車,拿到了高級工程師的稱號。
“早些年對學歷有要求,必須本科,這兩年也放寬了,大專也可以了,單位里那些專科的老同志也混上去了。”張力說,對于她們這些女同志,沒什么其他野心,就想把職稱弄弄,收入可以高一些,“就現在,中級和高級一個月也差了一兩千的收入呢。”
職稱之路
從初級到高級,正常需要15年
職稱,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級稱號。“職稱評審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激勵專業技術人員在崗位上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各行業的專業技術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通過不同層級的職稱評審,各單位在選人用人方面也有了參考。”江蘇一名人事專家向現代快報記者介紹。
目前我國職稱從評定方式來分,可以分三類。第一類是考試類的,第二類是考評結合的,第三類就是評審類的。列入評審類的職稱共分29個大的系列,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
一位專業技術人員,從初級職稱到正高級職稱,大約需要多少年的時間?
“不同學歷,不同專業,每晉升一級要求間隔的時間是不同的。”這位專家介紹,一般情況下,本科學歷從初級到中級,需要5年,中級到副高,需要5年,副高到正高,需要5年。“如果順利的話,從初級到高級,大約需要15年的時間。”不過,也有破格評審的特例。
在一些單位,尤其是財政撥款的事業單位,職稱與工資待遇直接掛鉤。職稱的級別越高,在國家一些資助培養項目的取得上就越有優勢。比如,國家和省里常有一些人才項目,取得這些項目的項目帶頭人和項目負責人,都要在職稱上達到一定水平才行。
另外,這種“優待”也體現在一些公派留學和高層次人才的繼續教育上。還有人才的選拔方面,對職稱也有要求,比如省級人才榮譽,如省級拔尖人才、省級專家,職稱都得在副高以上。國家的一些榮譽,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員、特殊計劃人才,基本上要達到正高級職稱。
那么,每年江蘇通過職稱評審的人數是多少?專家透露,僅高級職稱這一塊,江蘇每年約4萬多人申報,但只有70%能通過,其中副高占比75%,正高占比25%。
近年來,職稱評定亂象頻頻見諸報端,比如論文抄襲丑聞、論文造假,甚至還有一大學副教授疑因未評上職稱毆打評委。“在一般期刊發表800元,核心期刊2萬元”,這是陜西一家代寫論文的“槍手”公司公開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只要花錢就能買論文并且發表。
這名人事專家說,江蘇每年評高級職稱30%的人被淘汰,主要原因有能力業績不突出、論文質量不高、工作年限不夠、提供了虛假材料等。“每年發現的抄襲的論文很多,我們現在有個軟件,把論文輸進去,自動比對,重合處達到一定比例就算抄襲,肯定不會通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邱建新教授說,多年來,職稱的“過分決定性”造成了很多社會問題。“唯論文,造成了高校里單一的評價體系。”他說,高校有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是第一職能,如果一味追求論文,那誰來重視教學,如何以教學為本。輕教學、重科研,已經成了很多高校的一大問題。此外,過度重視成果,強調理論,輕應用,輕開發,也是現有的職稱評價體系帶來的弊病,很多研究出來的成果最終很難服務于社會。
職稱改革
職稱評定將有多維標尺
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要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科學評價為核心,以促進人才開發使用為目的,健全職稱制度體系,完善職稱評價標準,創新職稱評價機制,促進職稱評價和人才培養使用相結合,改進職稱管理服務方式。要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科學客觀公正評價專業技術人才,讓專業技術人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深耕專業,讓作出貢獻的人才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以衛生系列的職稱改革為例,以后將更加突出工作實績。對于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論文不再做硬性規定。對于下一步改革方向,人社部有這樣一些考慮:一是突出醫風醫德建設,堅持把職業道德放在衛生專業技術人員人才評價的首位。二是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最主要的是實行分類評價,該搞科研的就重視學術水平,該更加重視臨床技術的就應該更加注重實踐能力。三是建立健全監督懲戒機制。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江蘇省人社廳近日印發《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創新型省份建設若干政策措施實施細則的通知》,制定出臺30條具體舉措,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完善職稱評價辦法。職稱制度改革呈現四大亮點,讓人才評價回歸本源,充分調動用人單位和人才兩個主體的積極性。
一是,下放職稱評審權。江蘇利用2-3年時間,完成所有高職高專教師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工作。“本月,先選擇在條件成熟的設區市、大型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開展高級職稱評審權下放工作試點。12月制定省屬高校職稱評審權下放相關政策文件,2017年起向省屬高校全部下放高級職稱評審權。”同時,進一步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申報參加職稱評審渠道。對在江蘇省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中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可對照國家和省職稱政策及相應專業技術資格申報條件,按規定程序申報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不受戶籍、檔案、年齡、單位性質和身份的限制。
二是,評定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將不作統一要求。
三是,職稱評定將有多維標尺。論文論著要求將逐步淡化。下一步,江蘇將完善符合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崗位特點的分類評價機制,增加技術創新、專利發明、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標準制定等評價指標的權重,將科研成果轉化取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
四是,研究制定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辦法。對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得者、中國發明專利金獎發明人、列入國家和省重點人才工程計劃對象等,可直接認定相應專業高級職稱。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