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屠呦呦很淡定。這種淡定,和她在得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的心情有點類似。
2015年,因為獲得諾獎,屠呦呦成了中國的一張閃亮的科技名片。自那之后,這位年逾80的老人,突然之間,被推進了輿論場的中心地帶。采訪、座談、慰問,“明星”的光環與喧囂讓老人不太適應。
“關于獎項,屠老師不太關注”
80多歲的姜廷良坐在座位上,身體前傾,以便能離話筒近一些,更清晰地向在坐的記者朋友們講述屠呦呦團隊當年的故事。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所原所長姜廷良從20多歲起,便與屠呦呦共事。他的記憶里儲存著屠呦呦與青蒿素的起起落落。
1969年1月21日,屠呦呦迎來了科研人生的重要時刻——加入援外戰備緊急軍工項目“523”任務,也開啟了至今近半個世紀的青蒿緣。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先在東南亞的抗瘧特效藥奎寧失效,尋找新的抗瘧藥成為國際國內面臨的迫切任務。屠呦呦研究組在接受‘523’任務后的頭兩年,花了很多精力,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進展。直到屠呦呦受到《肘后備急方》的啟迪。”姜廷良回憶。
《肘后備急方》中寫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絞汁”,怎么“絞”?經過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設計了研究方案,采取了用水、醇、乙醚等多種溶劑分別提取,莖稈與葉子分開提取等辦法。經過上百次失敗的洗禮后,團隊發現,青蒿乙醚提取物效果最好。
1971年10月初,第191次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后結果顯示: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那時,沒人料想到,40多年后,這個令整個實驗室沸騰的實驗結果,會成為中國打開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的鑰匙。
不過,無論是2015年的諾貝爾獎,還是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屠呦呦看來,都不代表一生科研事業的“句號”。
“關于獎項,屠老師不太關注。”屠呦呦的助手楊嵐說。她已經親歷了屠呦呦在獲得中國中醫科學院唐氏中藥發展獎、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華倫·阿爾伯特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的那份從容淡定。
“希望青蒿素能夠物盡其用”
為了“治己救人”,18歲的屠呦呦,選擇走上醫藥學研究之路。時至今日,光環圍繞下的屠呦呦,仍然懷揣著18歲的夢想。
合成雙氫青蒿素,完成青蒿素栓的制劑研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經歷了發現青蒿素的喜悅之后,屠呦呦及其團隊未曾止步。如今亦然,“她一說到青蒿素,眼睛就亮。”曹洪欣笑著說。
每個春節后,曹洪欣都會專程去給屠呦呦拜年,幾乎每次屠呦呦都會跟曹洪欣提起瘧原蟲耐藥性問題,反復念叨“青蒿素不可濫用”。
屠呦呦惦記的事情遠不止于此。“40多年了,青蒿素的作用機制至今仍是個謎,現在屠呦呦及其團隊正在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姜廷良說。
不僅如此,青蒿素是否還能用于治療其他疾病,也是屠呦呦思考的科學問題。
研究表明,青蒿素除了在治療瘧疾方面有獨特功效外,在其他疾病中也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2016年12月1日,來自奧地利科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發現,青蒿素能夠為糖尿病治療帶來新的驚喜。此外,國際國內還都在用青蒿素衍生物研制寄生蟲類疾病藥物、免疫類藥物、抗腫瘤藥物。
“我們的團隊正在研究青蒿素用于紅斑狼瘡適應癥的治療。”楊嵐告訴記者,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極難治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上長期缺乏新型治療藥物,科研人員通過合成新型青蒿素衍生物,用于抑制自身免疫異常反應,恢復機體免疫平衡,目前該成果正在中科院上海藥物所開展臨床試驗。
如今,光環下的屠呦呦要做的事太多了,她渴望有一片安寧的科研凈地。面對各種社交性事務,屠呦呦曾無奈地跟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我不太愿意搞場合上的事,該研究具體問題了。”
“因為做了一輩子,希望青蒿素能夠物盡其用,也希望有新的激勵機制,讓中醫藥產生更多有價值的成果,更好地發揮護佑人類健康的作用。”這是屠呦呦現在的愿望。
給中醫藥送上一份禮物
2015年12月7日,在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屠呦呦做了題為“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如果說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禮物,那么諾獎就是屠呦呦給中醫藥的禮物。光環下的屠呦呦,無時無刻不在掛念中醫藥的發展問題。
諾貝爾獎給了屠呦呦300多萬人民幣的獎金,她將其中的100萬捐給了母校北京大學,成立屠呦呦創新基金,支持母校中醫學發展;又將另100萬捐給了中醫科學院,作為創新基金,重點資助中醫藥學領域的年輕人,激勵更多年輕人從事中醫藥科學研究。
屠呦呦的光環,已經成為中醫藥的光環。“此次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屠呦呦,是對中醫藥發展的肯定。”曹洪欣說。
在曹洪欣看來,中醫藥是我國一筆偉大而寶貴的財富,屠呦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再次鼓舞了中醫藥團隊為科技進步和人類發展做貢獻的士氣,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服務人類健康。
各種大獎光環之下的屠呦呦,有了更多為中醫藥發展鼓與呼的機會。“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屠呦呦在卡洛林斯卡的演講,已經成為中醫藥在世界舞臺上發出的最響亮的聲音。
如今,中醫藥正蒸蒸日上。2016年12月6日,《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首次發布,肯定了中醫藥的獨特價值和歷史貢獻,總結了中醫藥政策措施,并為中醫藥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份白皮書的誕生,其實離不開屠呦呦的影響。白皮書對進一步開展科技創新,促進中醫藥發展,促進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大意義。”張伯禮說。
張伯禮將屠呦呦及其團隊將近半個世紀的實踐與成就,凝聚為“青蒿素精神”,這樣的精神正影響著新一代中醫藥人。
“青蒿素精神,一是中醫藥研究要以重大疾病為目的;二是將傳統中醫的智慧經驗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的研究方法;三是將強調個人創新與堅持舉國體制相結合;四是淡泊名利精心科研的科學精神。”張伯禮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