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引才活動 > 500張遲到一生的珍貴畢業證

關注微信

500張遲到一生的珍貴畢業證

時間:2014-09-24來1源:中青報 作者:91boshi

這是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之一:從日軍轟炸上海的漫天炮火逃出,它們輾轉來到風景宜人的廬山牯嶺鎮,不久又被戰火迫著逃到赤水,直至戰爭結束后回到上海。

它們是500張大學畢業證書,由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頒發。最早的一份是1926年,最晚的一份是1951年。

這趟旅程可能永遠沒有終點。因為種種原因,這些畢業證書無人領取,它們被摞在一起,以牛皮紙包裹著,捆上了繩子,塵封在華東師大的檔案柜里,一放就是七八十年。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確認身份的5名畢業證主人,只有一人還活著,也已經因中風而偏癱。

偶爾有人走進展廳,看看這些照片和文字,“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9月20日早上9點,華東師范大學校史館的紅漆木門半開半掩。13塊展板放滿了整個前廳。這里正在展出主題為“抗戰中的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的展覽。

“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83周年,校方讓我們尋找抗戰時期,大夏和光華兩所學校的舊文檔。沒想到,發現了這些畢業證書。”湯濤站在3號展板前面,展板上是1937年“八·一三”事變時,光華大學主建筑被日軍轟炸前后的對比照片。

門口的石桌前,有學生坐著看書。偶爾有人走進展廳,看看這些照片和文字,“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進門右手邊第一塊展板上,印著一張1938年大夏大學的畢業證書。它屬于一位名叫賈九齡的學子。有關他的一切,如今只能從這張紙上解讀。

他是江西高安縣人,專業是土木工程。當時26歲的年輕人有一張端正的國字臉,微胖。證書左下角的照片里,他抿著嘴,眼睛發亮,穿戴著學士服和學士帽,微側著身子。

“那個年代流行側身證件照。”湯館長解釋,“為了顯得輪廓立體。”

即便已經過去了76年,這張畢業證依然嶄新,沒有發黃的印記。一張一尺見方的白色硬紙板,約莫有指甲蓋厚,印刷精致的藍色條紋框子里,是豎排繁體的文字。畢業證最上方,印著當時國民政府的標記。

“文字都是印刷的,但所有學生的名字都是手寫的毛筆字。”華東師大檔案館保管利用室副主任吳李國,幫忙按住了因卷著放置而卷邊的證書。左下角,落款校長“王伯羣”。

1937年到1938年的這個學年,是賈九齡在大夏大學的最后一學年。不過,9月份的開學因淞滬會戰爆發而推遲。當日軍開始轟炸上海,炸彈扔進了大夏校園,幾處宿舍和教學樓被炸成了瓦礫堆。延緩開學的通知貼出去半個月之后,王伯群校長決定,將學校遷往廬山牯嶺鎮。

一批資料檔案——也包括一部分畢業證書——就這樣用防水的油布包了起來,放入木箱中,搬上了西行的大船。當時副校長歐元懷在回憶文章中寫著,“水路運輸,比較暢通”。這些文檔和儀器坐著船直抵九江,隨后由人力轉運至廬山牯嶺鎮,搬進了校方在當地租賃的辦公樓里。

9月的牯嶺鎮,傍晚時常會起霧。廬山的景色很美,但師生們恐怕不會有心情賞花。硝煙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溯流而上,打破暫時的寧靜。

當上海淪陷的消息傳來,用歐元懷的話說,廬山上的師生們“被逼下山”了。1937年年底,大夏大學遷往貴陽。第二年4月,春季學期開學,原本的800多名學生,只剩下不到500人。

7月的畢業典禮上,賈九齡的畢業證書沒有被領走。

據湯館長推測,這些畢業證書沒有被領取的原因很復雜。有些學生為了躲避戰亂,或輟學、逃難,還有些決定投筆從戎,參軍抗日。有許多學生北上延安,加入了共產黨。例如,光華大學理學院數理系二年級學生汪道涵,于1937年放棄學業,率全家及親友28人投奔延安,加入了共產黨的抗日隊伍等等。

還有一批證書,是因戰亂中無法及時送到當時的教育部蓋章,錯失了交付到學生手中的時機。

“畢竟當時的政府也朝不保夕,遷移逃難。”湯館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離世前,杜星垣或許沒有料到,屬于他的那張畢業證書,沒有毀于戰火

半個多世紀過去,胡和生終于有機會,拿到那張原該屬于自己的畢業證書。

1950年在這里上學時,她還只是個20歲出頭的少女,留在畢業證照片上的,是一張圓圓的笑臉,燙著扣邊的齊肩發,笑得眼睛彎彎的。

“500張畢業證里,只有5個人確認了身份,因為他們都是成了名,一查就查到了。”湯館長埋頭翻著名單,“劉思職 胡和生 李瑞麟 杜星垣 程法正。現在只有胡和生還在世。”其中,劉思職 胡和生和李瑞麟都是中科院院士,杜星垣是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原秘書長,程法正則是胡適的外甥。

今年86歲的胡和生出任過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當過第七 八 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更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數學院士。

“當時,數學系 物理系及土木工程系轉到同濟,所以就沒有領到大夏大學畢業證。”胡和生通過秘書,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轉述。她仍然梳著扣邊的齊肩發,鼻梁上多了一副圓框眼鏡。

她清晰記得,蘇州河的支流從大夏大學的校園里流過,河面上飄著荷葉,“寧靜而生機盎然”。她所在的數學系有“一所平房,幾個房間”,幸好學生人數不多,“設備用起來倒也還寬敞”。她最喜歡“一個面積很大 長長的大廳”,大半部分是實驗室,小半部分是教室。在大夏大學的3年多,胡和生始終在這里上課 做實驗 參加課外活動。

還沒等這位未來的數學家領到畢業證書,1950年2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大夏大學的數理院系被轉到同濟大學。而畢業證需要上級機關驗應后才能頒發,胡和生沒有領到大夏大學的畢業證書。兩年后,在大夏大學中山北路校址上,原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合并,建立了華東師范大學,由大夏移交給華師大的校舍,共計建筑面積17606平方米。

當時,大夏的校長是歐元懷。原先的王伯群校長,還沒有等到抗日戰爭勝利,便“積勞成疾”去世了。

這位自掏腰包為學校籌建校舍的老同盟會會員,在戰火連天的年月,一路護著全校師生,以及大夏大學的所有文檔 儀器設備,從上海輾轉至廬山,又從廬山跋涉到貴陽,沒等安穩幾年,日軍的炮火也轟到了貴陽。流動中的大夏大學再一次啟程,“三遷赤水”。

數年里,沒能發出去的畢業證書,也攢起來厚厚的一摞。當中,就有杜星垣的一張。

那張證書本該在1937年的夏天被領走。當時,大夏的校園里還舉辦暑期補課,王伯群和歐元懷都前往江西出席會議,“商議遷校”,因為“不能冒炮火之險,以斷送國家之元氣”。而剛從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的杜星垣,參加了上海抗日救國青年團,徒步北上延安。

后來,他加入共產黨,上了抗日戰場。2011年,他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離世前,他或許沒有料到,屬于他的那張畢業證書,沒有毀于戰火,仍在千里之外華東師大檔案館的庫房里鎖著。

沒人說得清,這些年輕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沒有來領取畢業證書

華東師大檔案館就坐落在整個校園的東北部,蘇州河支流的岸邊。門口種著的夾竹桃開了花,9月底,大片大片的花瓣落在地上,鋪滿了檔案館門前的小路。

“高校的檔案館就該建在隱蔽僻靜的角落,這樣才能彰顯歷史韻味。”湯館長邁上臺階,推開了檔案館的玻璃門。穿過大廳,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庫房,只有用兩把鑰匙,以及吳李國的指紋等才能打開。

500張畢業證放在左側的庫房里,和所有新舊文檔一起,被中央空調、立式空調 除濕器環繞。6個巨大的密集架填滿了整個庫房,每只柜子都需要用特定的密碼才能打開。

許多張證書的邊緣已經焦黑,厚厚的紙板,角上已分了層,有幾張照片已經霉壞,白色和綠色的斑駁,填充在臉的部位。

王泰升的畢業證就是這樣。這位江蘇學子,畢業那年25歲,他和杜星垣一樣就讀于教育學院,左下角的照片上,依舊是半側身,臉部卻是模糊的一團。

“應該是在船上的時候受潮了。” 吳李國小心翼翼地把這些證書攤開。大多數證書依然保存完好,70多年前的青年學子們,或微笑,或嚴肅,照片下方打著鋼印。

來自福建的柯家騏,把眉毛修得細細的,學士服里面,露著碎花旗袍的領子,她身子向左側偏,頭卻向右側偏,肩膀聳著,露出了牙齒微笑著,就像舊上海的明星一樣。1941年她24歲,從光華大學文學院畢業,學士帽的一側,露出一縷蜷曲的劉海。

湖南人朱衍亞畢業時已經27歲,他沒有穿學士服,而是一身中式長袍,圓領右衽,頭發梳成偏分,端端正正對著鏡頭,雙唇微微張開,卻沒有笑。1938年他從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當時的證書應該在貴陽。

福建姑娘劉泱畢業時已經是1949年,解放前夕,紅框黃底的畢業證書上,加印著“為人民服務”五個紅色大字。劉泱的眉毛彎彎的,她曾在1943年暫時休學,又在1946年復學,分數最好的一門課是普通教學法。

現在沒人說得清,后來,這些年輕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他們沒有來領取畢業證書。

“我們打算把名單公開,尋找當中還在世的人,把這些證書,一張張發到他們手里。”湯濤說。

窗外,蘇州河的支流依然從校園里流過,河面上飄著碧綠的荷葉。

大夏大學 光華大學畢業生名單

大夏大學畢業生名單:

陳行珮 王潄海 蕭詩煦 謝希 程法正 顏本森 姚柏如 安蜀邦 朿沛 景庭 朱有福 酈展濤 吳延祺 張生勤 蔣浚泉 王祖藩 錢萬選 王慶連 莫適 陳達民 陳文麟 董應谷江正耀 李子初 沈介一 王受和 吳定 袁德渝 張學孔 高建維 桂桐軒桂興泰 黃北海 黃圣鑒 李士忠 許廣棲 張麗川 胡之民 楊作民 梅安定 顧振年 曾誠宗 朱致 李永春 陶經維 顏其康 虞子初 朱龍鑫 邊 程劍云 高鑫陽 郭仲堅 沈桐 張海陶 張濟堂 蔡心澍 唐光榮 田惠銘 翁汝墉 楊振鐸 王淑訓 張宜昌 巫榮達 李明宿 錢志英 賀永湘 費定國 郭仲衡 唐壽樑 林金針 陳精為 陳星苑 馮極 胡曉愚 李達卿林翰善 馬雪生 潘華清 盛仁聲 石寶瑞 宋漢清 王鑄 吳鑫 徐振亞 嚴燊和 俞龍章 袁明德 張于杰 張云辰 鐘秋寶 周佑 朱鐵民 陳錫瀾 陳育英 程與祥 何月照 胡和生 黃沃彥 沈玉霞 沈振綱 吳銘彝 謝浩南 許良玉 周增彥 陳學廉 李瑞麟 路星拱 王大鴻 顏振聲 張明貴 朱承祖 夏寶祈 繆泰來 余衍基 柳中勳 惲振云 戴章楠 蔣端仙 習爾德 楊逢春 蘇釗福 徐世溫 蕭舜華 吳庭芬 周哀仁 蔡國英 方福英 王士一 周正 馬克家 徐國英 陳百年 楊銘石 曹佩華 陳士珠 解澍涵 金望縈 沈宗英 俞建朱 林蔭漁 湯福章 朱瀛生 何瑾 張燕增 龔維貞 杜惠坤 蔣道福 李美煥 劉泱 梅樹鈞 沈麗娟 王馥蓀 吳家驤 朱子玉 陳金華 樊瓊芬 劉啟翥 錢岱英 任佩儀 詹以名 杜克芙 賴榮珍 李世澤 駱松濤 蕭士文 翟琦 張挹芬 張振宣 趙士選 曹云鳳 黃振培 鄭啟慎 陳孝鑫 陳宗朝 杜星垣 封宗香 江元勷 蔣沁芳 劉慎詒 陸裕林 鈕駿 潘柱文 湯麟炎 王國楨 王琬華 許純樞 張正武 周澤沅 李曰仁 朱衍亞 陳冰心 張秀平 鐘利文 陳紀倫 周斯男 方書禮 黃孝頤 陳綱 張官箴 鄭文輝 鐘孝镕 陳世桐 陳育賢 梁婉清 彭永康 徐步 徐南昌 葉鐘英 張錫中 張云 陳正本 楊英云 葛繼誠 徐嘉俊 張寶平 趙置中 林松年 蕭之馥 張澤宏 陳祥麟 成衛國 何家莊 胡定德 李寶琴 李鼎 李家麟 陸亮 陸沅農 沈如湛 唐瑛石 余信華 張白蘆 張篤強 周汝彪 陳錫川 仇任寰 顧燕銘 關鎮 洪應皋 黃逸平 李吉魁 孫仁治 孫治紘 陶維新 汪明 溫業浩 吳守謙 徐立元 徐瑞璋 程璜榮 馮綱 苗永鑫 孫士英 吳振球 謝德盛 張友峰 周鴻鈞 陳汝森 謝科儒 許俊明 余霸秦 童文龍 張國廉 歐陽超 廖福民 林志純 劉漢宗 韋永和 劉慧明 莫萱 阮福華 殷生 周松琪 彭次林 鄭仲 方澤魯 薛培蘭 林厚忠 錢伯儀 衛瑾瑜 吳德鑫 于德求 陳銓庭 湯汝梅 張德 張志新 陳堯昶 何國英 殷勤 張志輝 葉挽通 賈翼 丁鏡清 李光華 胡碧 顧英如 洪芳 程炎泉 封光并 胡沚芳 黃文荃 樓在望 蘇權俊 奚蕙芬 楊立權 周正辛 朱錫芬 畢定 方鶴年 李奇謀 宋代淑 王德全 吳詩蘋 袁鐘千 朱蕙薌 程舜英 高宣 顧自華 黃寶珠 李成年 呂振新 毛守豐 米宗相 錢翠珍 沈麗華 譚冠翰 吳繼銓 徐濟允 張思禮 朱怡之 郭崇中 林志純 徐瑜 袁鳳鳴 張中正 周衡生 覃鐘璘 都淵 張鎮頤 盧崇裕 李炳炎 吳達昌 黃俊文 賈九齡 楊漢云 謝鴻荃 陳永鎬 羅遠袚 姚少軒 施益勵 吳福磯 丁懷萱 顧緝 洪芝階 孟慶寧 胡寅添 邱季庭 吳國璠 繆惟謀 習家馴 陸耀昶 張忍 陳鑒清 劉導沂 周醒悟 姚寧生 佘文杰 葛蔭生 陳德孝 殷增光 范廼淦 顧庭樾 朱炳林 蔡柔 曹福康 陳俊偉 戴宗祺 呂巖文 唐健輝 邱芝圃 歐其棟 徐永臧 張伯武 張克剛 張養元 余華袞 齊光勛 楊遠明 曾慎端 馮正 劉丙章 劉干云 屈經權 史清平 屠萬里 吳佩英 徐友擎 俞皓奎 陳冠堯 丁世綬 林乃平 沈兆麒 王文瑞 楊玉璋 周時鍊 錢學倫 王用樟 龔英泰 石鼎 賴孔賢 曹聲 洪志民 蔣季留 朱兆祿 蔡寶鈺 楊達陸 張祖培 楊幕白 曹亮 傅澤生 吳克斌 江秉祥 糜于道 牛雪峰

光華大學畢業生名單:

崔瑞芳 唐枚 屠仲生 俞守廉 鄭國立 柯家騏 張翠娟 林泩榮 徐鑫祥 張曉鶴 周釗良 陳菱苔 郭大偉 李人元 王述詒 謝鈞培 俞國楨 袁忠興 鄭永東 畢慶和 秦一中 丘光祺 孫望源 吳理俠 吳森燃 許定祥 黃長贊 羅起仁 袁有人 亨義 何修棫 洪長佳 成言昌 何嘉詹 沈兆康 陳景琦 顧松芬 顧銀秀 李瑞林 林甡 唐自奮 聞建章 徐來年 張復初 董佩玉 廉其楠 嚴慶湘 張良詡 周楷孫 張遵穎 辜孝泉 劉嵩生 蔡震同 陳景行 傅亞群 李子云 桑可芳 朱耀修 李佩瑤 林可任 吳兆元 陳新環 金友信 林之壽 歐陽琦 徐祖耀 姚宗孟 陳宏明 程寶山 崔文奎 黃崇方 劉必培 鈕天回 沈昌瑞 余金波 朱憶先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