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10日),96歲高齡的程開甲走上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領獎臺,這位老科學家在不少人眼中還是十分陌生。有人開玩笑說,程開甲可能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公開學術成果最少的一位了。一個直觀的數字是,在他參加核武器研試的20多年中,其發表論文數量為零。
就像一個歷史聲音的回響。
1964年10月1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近半個世紀后,習近平總書記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頒給了這位曾主持我國首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稱作“核司令”的物理學家。
“銷聲匿跡”是程開甲開始中國核武器研制之路的第一步。
此前,他已小有名氣,其學術前景也被外界普遍看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其出身名門,受到過前沿的學術訓練。
1946年,程開甲來到愛丁堡大學,成為被稱作“物理學家中的物理學家”M·玻恩的學生。玻恩共帶過彭桓武、楊立銘、程開甲和黃昆4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彭桓武、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黃昆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在玻恩身邊的4年,程開甲結識了狄拉克、海特勒、薛定諤、繆勒、鮑威爾等科學巨匠。1948年,蘇黎世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程開甲與師兄海森堡就學術問題展開針鋒相對的激烈爭論,連大會主持人、著名物理學家泡利都無法裁判。
然而,讓人意外的是,1963年,叱咤學術界的程開甲“消失”了。他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工作生活了20多年。
此后,程開甲雖未發表一篇學術論文,卻參與締造了一個核試驗基地,成為我國核事業人才的搖籃之一,這里先后走出了10位院士、幾十位技術將軍,獲得2000多項科技成果獎,許多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
第一次核試驗中,測量核爆炸沖擊波的鐘表式壓力自計儀立下大功,這是當時程開甲鼓勵林俊德等幾名大學生因陋就簡研制的;同樣,我國第一臺強流脈沖電子束加速器的研制工作,也被程開甲交給了年輕的邱愛慈。
后來,林俊德、邱愛慈都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對此,邱愛慈說:“決策上項目,決策用我,這兩個決策,都需要勇氣,程老就是這樣一個有勇氣、敢創新的人。”
對于年輕人的培養,程開甲還堅持言傳身教。
盡管擔任過多種職務,但程開甲稱自己從沒想過“權力”,而只服膺“權威”——“能者為師”的那種權威。
因此,他可以非常誠懇地對年輕的技術員說:“我向你們道歉,上次的討論,你們的意見是對的。”
走進程開甲的家,你無論如何也不會把這里的主人,與現代物理學大師玻恩的弟子、海森堡的論戰對手和中國“兩彈一星”元勛聯系起來。這里陳設簡單、質樸得令人難以置信。
有意思的是,他的家里有一塊茶幾大小的黑板,他喜歡在上面演算大課題。他辦公室里也放著一塊黑板,后來搬了家,還專門在新居留一面墻裝黑板,靈感迸發時,演算公式、分析方案,他都愛在黑板上寫寫畫畫。
但這些學術結論外界都很難看到,而是書寫在了中國核研試的陣地上。
鮮為人知的是,1944年,年僅26歲的程開甲寫就一篇題為《弱相互作用需要205個質子質量的介子》的論文,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親自對其修改并送給物理學大家狄拉克,但狄拉克卻回信說:“目前基本粒子已太多,不再需要更多的新粒子,更不需要重介子。”于是,論文便未發表。
這也成為一件憾事,后來一位國外科學家做了類似實驗獲得了1979年度諾貝爾獎,其測得的新粒子質量與程開甲當年的計算值基本一致。這也被一些媒體解讀為中國“核司令”與諾獎的“擦肩而過”。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