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19日電(汪永基)我國古人類學研究領域關于人類起源與演化的學術探討與爭論隨著一系列國內外新材料新數據公布而日趨升溫,受到學界和社會公眾普遍關注。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家、研究員高星日前在北京做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以“我們從哪里來”為題,向30余位專家學者公布了新的研究材料和動態,試圖證明有關古人類多地區進化及連續進化的論述。
世界范圍的古人類學研究由來已久,因課題龐雜、材料稀缺、技術瓶頸和研究人員主觀判斷等條件因素而長期處于領域狹窄化、材料碎片化、結論片面化的狀態。近年來,我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界在這一研究領域奮起直追,表現非凡,成果頗多,在國際學界有了贊譽可觀的一席之地。與此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使我國在研究話語體系形成初步建構方面受到廣泛關注。
在古人類學研究領域中,因進化階段有古猿、猿人、能人、直立人、智人與現代人等的專業表述,并被學界廣泛共識,同時被廣泛共識的還有“人類最早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目前有關核心爭論的焦點是“現代人類即晚期智人是有別于直立人和早期智人的一個新物種,大概在20萬年至10萬年起源于非洲。”此說認為并強調,非洲是現代人即晚期智人唯一起源地,于六萬至七萬年前走出非洲,并逐步替代東亞等地區原有的古老人群,包括“北京猿人”。
研究員高星從古人類學、舊石器時期考古學和遺傳學三個領域交叉研究新進展方面,公布了一系列新的研究動態和學術現狀。他針對我國河北泥河灣遺址發掘新的進展,江蘇中華曙猿跡象的論證,河南舞陽古人類遺跡研究,重慶龍骨坡和寧夏水洞溝古人類遺址研究等材料的系統分析,結合歐洲直立人到智人階段尼安德特人的古基因組測序新研究發現,原來被認為已經消失的這一人群,通過4%到近20%的古基因遺存,悄悄保留在我們現代人的基因序列中。
高星認為,以上的“出自非洲說”及“替代說”雖然在學界有其相當部分學者的認同和市場,也有其相當多的古老人群基因數據做論點支撐,但并不能代表最終的科學結論,可視為領域研究階段性的表述。而后來居上的研究成果和新材料數據的不斷被發現披露,使“多地區進化”及“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的核心論述更為可靠。
高星介紹,通過古生態學研究,人類進化并沒有跳出自然選擇的范圍,在古人類的進化發展中,晚期直立人以來人類就是一個生物種群,包括中國地區在內的東亞地區自出現直立人以來,人類的進化是連續的,沒有分化出新的物種,不存在演化鏈條的中斷,期間未發生過外來人群對本土人群的替代。他強調,東亞這一地區的古老人群與外來人群發生過基因交流并與時劇增,明顯表現出一種有序的融合關系。
近來炙手可熱的《人類簡史》一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認為,隨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人機融合將在本世紀完全實現,人類未來生活將發生巨大改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