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論文”束縛,疏通政產學研“靜脈”
江蘇大院大所眾多,是高端科研人才的集聚地,蘊藏著巨大的創新能量。江蘇的“人才26條”“人才10條”都把釋放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作為重要突破口。然而專家們都談到,目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仍然面臨著無形制約。
“高校對科研人員的考核評價看論文、看獎項、看獲得的科研經費,而不看為企業和社會帶來多少直接效益。”中國組織人事報社社長張寶忠說,據科技部統計,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真正實現產業化的不足60%,而發達國家這一數據高達80%。大量的科技成果走不出實驗室,躺在論文上閑置、鎖在抽屜里“睡覺”,沒能真正轉化為產品和產業。
“現在很多碩士博士就業首選是回高校當老師,什么原因呢?因為退休后工資高并且‘旱澇保收’。”曾在高校工作過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所長駱敏舟說,有必要改革評價體制和收入分配機制,打破唯論文的評價體系,把高技術人才從高校里“引”出來,投入創新創業中去。
“比如提高科研人員的發明收益,鼓勵科研人員帶著成果創業,使創新創業與收益形成更緊密的聯系。”張寶忠建議,人才政策還要繼續著力于徹底打通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關口,疏通政產學研用的“靜脈”,創造條件讓科研人員在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流動起來,讓更多的創新資源從實驗室走向市場,服務社會發展。
讓創新型人才成為最富裕的人才
“我不是做金融研究的,但5年來我90%的碩士生畢業進了金融行業。”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仲偉俊感嘆,人才越來越多往金融和互聯網以及地產行業扎堆,對比“虛擬經濟”的就業熱潮,實體經濟高精尖人才儲備和發展有所不足。
仲偉俊認為,高質量的發展關鍵是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急切需要自主品牌產品高檔化、產業環節高端化、已有產業主導化、新興產業培育的自主化,其中產品高檔化是基礎。“我參加科技部的調研,問深海勇士、蛟龍號的研制單位有什么缺的?他們第一個缺的是電纜和電纜的接頭。不是我們不能產,是我們沒有高技能人才,做不出高檔產品。從這一點來說,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大學,同樣迫切需要建世界一流的職業技術學校。”
“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如果沒有高技能人才,再好的技術也落不了地。”江蘇太平洋精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科技企業家夏漢關在德國企業發現,高中生進廠三年跟本科生待遇沒有差別,工廠里的工程師、主管都是大學教授過來的,干幾年再回大學教書。而國內對職業教育關注和重視不夠,職業學校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脫節,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不高,大學生畢業了寧愿去銀行站柜臺。這個大環境不改變,人往實體很難。“如果一個社會最有價值的企業是創新型企業,最富裕的人才是創新型人才,人才自然會向創新市場聚攏。”
高質量發展的主體在于領軍型企業
與會專家指出,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剛需”,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主體應是企業尤其是領軍型企業,因此要從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高度,集成資源扶持領軍型企業發展。
“應該說江蘇的‘人才26條’、‘人才10條’,在進一步為企業放權松綁減負、讓企業沖在前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尤其提出要培養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切中肯綮。”省社科聯原黨組書記張顥瀚教授說,江蘇今年選拔了第二輪1000多名科技企業家,還需要梳理出重點企業、重點企業家,進行重點、集成的扶持培養,以頂尖人才、頂尖企業來引領高質量發展。
人才創新創業,風投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張顥瀚提到,江蘇在推動人才創新鏈跟產業鏈對接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資金鏈的作用。比如在全國最早成立人才創新聯盟,成立省級人才項目路演中心,使得人才與資本、人才與項目產業對接日益活躍。“最近在‘雙創計劃’評審中,江蘇還讓資本承擔了選才、辨才、識才的作用,可以說推動了人才與產業鏈的上下游對接,也為企業接入了資本。”
誠邁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科技企業家王繼平指出,風投是創業型企業生長的加速器。很多互聯網企業被風投相中,資金一投進去就起來了,而互聯網企業是贏家通吃的,一個企業做大了,同行業里后面的企業很難做大了。江蘇也需要建一個風投的“重鎮”,云集社會資本,讓企業更好地對接資本、受益風投。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