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報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并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了更新。其中,各高校新增備案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專業177個,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年限專業93個,撤銷專業518個;合計9個門類、37個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專業名單。無論從新增備案與審批專業數量還是撤銷的專業數量看,本次調整都是近三年之最。
就新增備案與審批專業而言,各高校及時回應國家戰略、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需求及趨勢,新設置了一批專業,顯現出以下突出的特征。
一是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大量創設。例如,此次共有130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國務院于2017年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搶抓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構筑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先發優勢,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二是伴隨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由此形成的新型專業成為非常明顯的專業成長點。例如,本次共有84所高校新增了“智能制造工程”,62所高校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三是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的跨學科專業不斷涌現,如今年上海大學新增的“機器人工程”專業集自然、工程、社會、人文等理論方法于一體。
四是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成為專業建設方向。例如,“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而本次13所高校新增的“物聯網工程”,就是按照新工科建設要求和趨勢所設置的多學科交叉融合專業。該專業涉及計算機、通信技術、電子技術、軟件開發、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
從撤銷的專業來看,數量最多的是“公共事業管理”,共有21所高校撤銷。此外,有16所高校撤銷“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15所高校撤銷“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13所高校撤銷“產品設計”專業……這些都是曾經熱門一時的專業。有學者認為,專業設置陳舊、人才培養缺乏特色、軟硬件支持度不夠是這些專業被撤銷的三個主要原因。從這個角度而言,撤銷一批這樣的專業未嘗不是件“好事”。換言之,要實現整個國家和各高校本科專業體系與結構的動態優化,不僅要通過增設新專業這種方式,還要把撤銷專業作為避免專業重復建設、低水平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手段。
當然,本次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工作亦存在一些可改進之處,如需要注意國家學科、學位、專業等相關政策與工作的聯動性。2020年12月3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了關于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的通知。而在“交叉學科”設置背景下,本次新增備案本科專業名單中,某些跨學科專業的學位授予門類并沒有及時更新為“交叉學科”門類,特別是與本次列入“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高度相關的“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仍被歸于工學學科門類,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
在筆者看來,未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和調整工作還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首先是進一步完善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邏輯。從這次本科專業設置的情況來看,社會邏輯或市場邏輯表現得較為明顯,學科邏輯與問題邏輯亦有所體現。但從撤銷的專業來看,我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存在過度“蹭”熱點、一窩蜂上“時髦”專業的問題,并沒有對市場需求與自身優勢、特色進行審慎的考察。
不僅如此,學生邏輯在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中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諸如美國大學中常見的“個人專業”一直處于缺失狀態。就長遠而言,應建立政府、市場與社會、高校、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的本科專業體系與結構調整模式,體現完整的本科專業設置與調整邏輯。
其次是進一步加強對高校本科專業設置的宏觀調控作用。對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在專業數量過多而資源總量又有限的情況下,想把每個專業都辦好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理想的高校專業設置應充分結合高校自身的發展定位、學科優勢、硬件條件等因素。然而,一些高校卻存在盲目擴張、一味跟風、貪大求全等非理性設置的弊病。
因此,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既要尊重高校的專業設置自主權,支持其進行新專業設置,同時也要對該過程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高校盲目跟風,而每年一度的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工作正是國家發揮把關與調控作用的體現。未來,有關部門還應進一步加強宏觀調控,如及時、充分把握市場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建立專業設置的預警機制;建立高標準導向,充分考查申報高校在備案或審批專業上的各方面條件是否具備。
最后,要進一步推進高校本科專業的內涵式發展。專業設置只是專業建設的第一步,后續更為重要的是“加強對新設專業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高校自身來說,在利用專業設置自主權申報新專業后,還要不斷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辦學質量與水平,避免無特色、低水平發展。從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而言,應強化對高校專業建設過程的監督、檢查與評估,避免一些高校重專業申報、輕專業建設、重“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設而輕其他專業建設等問題的發生。例如,可引進權威的第三方評估機構或通過對用人單位的大范圍調查,對高校專業建設質量與水平進行評價和監督。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世界一流大學跨學科人才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IA200268〉的階段性成果)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