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00萬送女兒出國留學 回來三年嫌工資低不愿工作
又是一年求職季。最近不少家長致電心理會客室,訴說孩子求職苦惱,而父母態度卻大相徑庭,有的甚至縱容子女“宅”,令人瞠目。
小婷是典型“白富美”,1986年出生的武漢伢。高考成績不理想在國內上了一年的三本,后來轉到英國讀市政管理,留學花費近200萬元。2011年回國后,小婷也花幾個月時間找過工作,可一聽工資只有3000元左右,她撇了撇嘴,“還不夠我養車的錢阿!不如呆在家里。”父母也不愿意寶貝女兒受委屈,小婷就一邊找工作,一邊備考公務員,兩年后卻都放棄了。
小婷說,因為不工作,還是有些無聊的,在家里呆著時間長了,宅著宅著也就懶了。
小婷的母親說:“我們家條件好,以后都是她的,不在乎一個月幾千塊錢,趕緊找個意中人,結婚、生孩子就好。”
武漢市武東醫院李四冬分析:畢業卻不就業,很多人是因為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受不了委屈等原因,想著把“回家”作為一個暫時的“退路”。可回來后,卻再也沒有勇氣和信心去找出路。家長們的觀念“我們的就是他的”、“養了這么多年,不在乎再多養段時間”、“工作慢慢找,不能受委屈”、“也不差每月那兩三千塊錢”等,對“啃老”的贊同、默許或者容忍,也是畢業不工作得以存在的沃土。
李四冬提醒,畢業工作,不僅僅是工資收入問題。孩子出去工作是一份責任和義務。鼓勵孩子走出家門,融入社會,自食其力,比什么都重要。家長有義務和責任“把孩子趕出家門去工作”,幫助孩子調整好就業心態。只有走向社會,承受一定的委屈,孩子才能真正地獨立和成長。(記者毛茵)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