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另类激情_日本三级视频在线播放_中文字幕在线不卡_国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www色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人才論點 > 千人送別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關注微信

千人送別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時間:2017-05-12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白春禮與親屬握手

瞻仰吳文俊院士遺體

排隊送別吳文俊的人群。攝影:王林(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5月11日上午,北京八寶山公墓殯儀館東禮堂哀樂低回。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吳文俊先生的送別儀式在此舉行。

送別禮堂里,吳文俊遺體身蓋黨旗,靜靜躺在鮮花叢中。對他的逝世,習近平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屬表示誠摯慰問;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云山、王岐山、張高麗、劉延東、李源潮、趙樂際、栗戰書、江澤民、胡錦濤、朱镕基、溫家寶、李嵐清、楊晶、常萬全、裘援平、王晨 、曾慶紅、吳官正、賀國強、李長春、陳至立、宋健、路甬祥、丁石孫、白春禮、劉偉平、楊衛、陳佳洱等領導同志對吳文俊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屬表示誠摯慰問并以個人名義送來花圈。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路甬祥,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劉偉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郭雷等領導同志,數十位院士、數學界同仁、吳文俊先生生前好友、吳文俊先生家鄉的領導、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1000余人參加了告別儀式。大家胸佩白花,表情肅穆,慢慢步入靈堂,依次在吳文俊院士遺體前深深鞠躬,并與親屬一一握手,送先生最后一程。

鉆研精進 桃李成蹊

“他是我最最最最……的老師!”靈堂外,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向身邊人談起吳文俊時,一句話尚未講完,已然泣不成聲。“最”字之后的那個形容詞,終究沒人能聽得真切。

那么,吳文俊究竟是一位最“什么”的老師呢?

作為享譽世界的大數學家,吳文俊在純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多個領域都作出了杰出貢獻。前半生中,他用30多年時間,在代數拓撲學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奠基性成就,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吳示性類與吳示嵌類的引入和“吳公式”的建立;到了花甲之年,他又毅然轉身,開創與拓撲學毫不相關的數學機械化研究領域,開創了里程碑式的“吳方法”。

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高小山的回憶中,60多歲時的吳文俊還常常工作到很晚,“連累”得機房管理員都要晚下班。90多歲了,吳文俊還在堅持自己編程序,思考著一個世界級難題——大整數分解。“吳先生的勤奮是出了名的,他能做出這么多學術成果和貢獻,跟這份刻苦密不可分。”高小山感嘆道。

在吳文俊的整個學術生涯中,他總是心懷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1983年底,《華盛頓郵報》刊登了印度籍數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線性算法。吳文俊看到后,很快從好友那里要來文章手稿,交給幾位主攻數學規劃的研究生,組織他們開展研討。其中一名研究生,就是如今已成為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的汪壽陽。汪壽陽說:“正是因為吳老的關懷和幫助,我們成了全世界較早從事數學規劃研究的小組。”

進入耄耋之年后,吳文俊仍在密切關注著新的科研進展和新涌現的人才。最近幾年,他最關心的問題是:中國要怎么成為數學強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看望他時,他還心心念念地叮囑,中國要培養自己的數學人才。

當今世界,人工智能的發展銳不可當。但在科技發展史上,這一領域也曾數度大起大落。吳文俊一直對人工智能高度關注。他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理事長,親自點燃了這一學會的創新精神。2016年,學會副秘書長余有成去他家拜年時,吳文俊還一再殷殷囑托:“中國的人工智能不能走外國人的老路,要在原創科學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實現突破。”

在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躍飛看來,吳文俊是一位謙遜、和藹的師長,更是愛國的典范和做人的楷模。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早已桃李成蹊,眾多學生成為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赤子心性 家國情懷

吳文俊去世后,另一位數學大家——哈佛大學蕭蔭堂教授發來唁電,稱他為“偉大的數學家,學術界的巨人,堅定的愛國者,中國傳統君子型的學者。”王躍飛相信,這是對吳文俊一生的中肯評價。

吳文俊的愛國之情,人盡皆知。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吳文俊就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研究條件,毅然回國。而此時的他,已經提出了大名鼎鼎的“吳公式”。他的這份情操,也影響著無數后來者。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研究員李子明是吳文俊的碩士研究生,在吳老的推薦下出國攻讀博士。1996年,李子明博士畢業,正在為人生選擇躊躇之際,收到了吳文俊發來的一封e-mail。信上,吳文俊寫道:“聽說你現在想回來,請一定回到我們這個實驗室來工作。”

“想到當年吳先生義無反顧回到祖國的深情,我也深受激勵,毫不猶豫地回來了。”李子明回憶道。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張紀峰說,吳文俊在數學機械化方面最重要的論文,全都發在了國內期刊上。1977年,他在《中國科學》上發表論文《初等幾何判定問題與機械化問題》;1984年,他有關數學機械化機器證明的奠基性論文就發表在《系統科學與數學》期刊上,當時國外的相關學者和公司都想學習這一成果,但苦于沒有網絡看不到這篇文章。后來國際自動推理領域最主要的期刊《自動推理》又把三十多頁的論文重新發表了一遍。

2001年,吳文俊榮獲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從獎金中先后撥出100萬元人民幣,建立了“數學與天文絲路基金”,獎勵并資助一些愛好數學的中國年輕人到伊朗、哈薩克斯坦等國,尋找古代中國數學向西方傳播的證據。

吳文俊一生奉獻無數,卻長存一顆感恩之心。在90歲學術會議上,吳文俊列出一個長達兩三頁紙的名單,有名有姓地寫出了那些在他科研生涯中幫助過他的人。

生活中的吳文俊,又有著另外一面:單純而富有童心,有人曾親切地稱呼他“老頑童”。鉆研數學之余,他喜歡看電影、看武俠小說,還喜歡喝咖啡。身體好的時候,他甚至一口氣從紅樓走到雙安,專程去看電影。

“這么一位大人物,日常總是那么樸素,穿著隨隨便便。”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邦河面帶溫情地回憶著吳文俊。這位功勛卓著的大師,留給世人的印象卻總是這樣樸實無華。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